鄉村振興,人才先行。
日前,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召開,擘畫了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省的宏偉藍圖。鄉村振興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呼喚更多的“新農人”扎根一線,投身火熱的鄉村振興事業,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種“興農夢”。
打好“鄉情牌”,念好“引才經”。“鄉愁是一碗水,鄉愁是一杯酒,鄉愁是一朵云,鄉愁是一生情……”用最大的誠心喚起返鄉“新農人”的鄉情。在外的大學生,退役軍人、農民企業家、種植高手、養殖能手和能工巧匠,專家、科研人員等各類鄉賢,他們生于斯、長于斯,飽含對故土的深情,充滿對創業的激情,具有超前眼光,富有奉獻的精神,是鄉村振興的寶貴財富和重要力量。他們或帶著新技術和新知識,或帶著資金和人際資源在外,把他們聚起來,讓更多的“新農人”回歸故土、創新產業、報效桑梓、造福家鄉,給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最近,揚州江都區丁溝鎮黃花村發出了鼓勵大學生前來參與該村農業創新創業的“招賢榜”。對所有前來創業的大學生免費租地兩年,免費提供養殖技術支持,免費提供網上直播銷售平臺和場地設備……黃花村的做法值得點贊。2023年12月12日,“亞夫新農人學院”成立。在“亞夫精神”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廣闊農村。現在在鎮江句容活躍著一批懂農業、愛農業的年輕農民,像茅山鎮丁莊村葡萄種植戶中45歲以下的占了一半。
人才興,則鄉村興。逐夢農業藍海,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新農人”的專業職業屬性正在鄉村振興舞臺上逐步顯現。他們一頭連著田間地頭,一頭連著創新創造,帶領技藝傳承,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成為鄉村振興發展的引路人、產業的帶頭人、政策的明白人。如今,在“新農人”的帶領下,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網絡直播成了“新農活”,智能手機成了“新農具”,網絡平臺成了“新農田”。魏巧來自鎮江一家農機機械化專業合作社,她和愛人一個是土壤學碩士,一個是農學博士。“農業專家的成果就是要體現在廣闊的土地上。”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鎮江考察時說的這句話,激發了魏巧回鄉務農的熱情。2017年,她和丈夫雙雙辭去了中科院和北京大學的工作,回到鄉村成為新時代的“新農人”。“我們現在種植了2萬多畝水稻,畝產達1100斤,通過數字化管理,大大提高勞動效率,還有效帶動了周邊農民致富。”2023年3月5日下午,在全國兩會江蘇代表團審議現場,80后的全國人大代表魏巧向習近平總書記講述了自己新時代“新農人”的故事。“像魏巧這樣的同志到農村去,很好!”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勉勵稱贊她。
“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良好的環境是吸引“新農人”留人留心的關鍵。一方面,做好“新農人”教育、醫療、住房等保障工作,為“新農人”提供一對一、點對點的“保姆式”精準服務。注重多元激勵,改變過去“新農人”工作上“吃苦頭”、經濟上“沒盼頭”、政治上“沒想頭”、身份上“沒說頭”的狀況,讓“新農人”政治上有榮譽、經濟上受獎勵、社會上有地位,助力“新農人”不斷站上農業農村現代化的“c”位;另一方面,把“新農人”當作“香餑餑”,結合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重點領域發展需要,多渠道搭建創業舞臺,通過各類農業科技園、小微企業孵化器、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支持“新農人”大展才華、大施所能、大顯身手,在廣袤的田野上有更多的用武之地,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為加快農業建設強省、奮力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走在前列注入源源動力。(陳寶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