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周軍
互聯網場景下,“驚喜”和“新意”有可能就出現在下一秒。新年伊始,繼“爾濱”火了之后,近來互聯網上流行起了尋找“新土特產”,全網展開了一場網民“農業大摸底”。這又是個什么梗?原來,廣西為了感謝哈爾濱對游學幼兒的照顧,特意送上特產砂糖橘和沃柑,黑龍江則回贈產自撫遠的蔓越莓。“什么?黑龍江也盛產蔓越莓?”網友們疑惑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有人開玩笑:生在家鄉好多年,特產竟然“瞞”著我。
中國地大物博,各地自然條件稟賦不同,土特產也各具地域特色。不過,當看到四川魚子醬、甘肅南美對蝦、貴州抹茶、上海崇明藏紅花、山東聊城靈芝、安徽六安鵝肝這些土特產時,許多本地人也深感意外,不知道家鄉特產竟可以如此“穿越”。有網友表示:“著實沒想到南蟹可以北養、藏紅花也能‘下高原’。”實際上,隨著種植技術、農業科技的發展,很多適宜其他地方生長的產品,經過環境重塑、土壤培育、過程管理后,也能實現跨地域生長。近來興起的“農業大摸底”,讓人們看到一些傳統的土特產不再是地域“專屬”,也從一個側面映照出中國現代農業技術的進步與發展。
土特產能有大市場。這些年來,各地土特產“出圈”的場景豐富多彩。廣西甘蔗、柳州螺螄粉、延安蘋果、廣東荔枝……這些“土味”飛出本土,走向廣闊的海內外市場,撐起一方經濟。新年伊始,給人帶來“地域反差感”的“新土特產”告訴我們,地大物博的中華大地上還“隱藏”著很多“新鮮土味”,但是“酒好也怕巷子深”。土特產不僅要有品質,有地方特色,還要宣傳好、推廣好,廣而告之,才能讓“好品”搭上互聯網的“順風車”,讓越來越多的優秀產品走向市場,進入百姓餐盤,通過“好口碑”擦亮“好品牌”,增強鄉村產業生命力,讓農民日子越過越紅火。
事實上,近來不少“新土特產”變成了熱搜詞,帶來了流量,帶火了銷量,迎來了一波“潑天的富貴”。有電商平臺數據顯示,蔓越莓搜索量同比上漲958%,成交翻倍。這也提示著各地,在培育好、種植好土特產的同時,要積極開拓市場,講好新土特產的故事,賦予農產業文化的內涵、故事的“味道”,讓“新土特產”生命力更加旺盛,讓地方“土味”更加吃香。
農業大摸底,緣何越摸越驚喜?網友間互贈土特產,是心意;土特產“穿越”生長,是“新意”。“心意+新意”,這不就是淄博燒烤、“爾濱”之城“火”出圈的縮影么?“農業大摸底”帶火家鄉“新土特產”,也讓我們看到了龐大中國市場消費需求多元化的趨勢,以及潛藏的巨大消費潛力。各地當認識到特色農產品市場的無限可能。農產品厚植“土”字特色,做好“特”字文章,“心意”和“新意”都不可或缺。向深處看,培育好“新土特產”不僅能夠滿足市場需求,提高農業經濟效益,還能夠推動農業的特色化、品牌化發展,提升農業整體競爭力,這也不啻為推動“三農”工作向“新”而進的一個發力方向。
不論是屬于本土的純正“土特產”,還是后發引進的“新土特產”,只要用心培育、精心經營,就能“大珠小珠落玉盤”,化為人民群眾可感可及的大幸福,為鄉村“產業興旺”打開新的空間和視角。(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