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平波臺 圖/謝一蕓
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3年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我國2023年糧食產量13908.2億斤,再創歷史新高,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為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古語云:農穩社稷,糧安天下!糧食安全不僅是經濟賬,更是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2023年,全球范圍內受極端天氣多發、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地緣沖突頻仍等多重因素影響,國際糧食市場復雜多變,價格波動劇烈。我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克服黃淮罕見“爛場雨”、華北東北局地嚴重洪澇、西北局部干旱等災害影響,在夏糧產量同比略減的不利形勢下,落實落細一項項抗災減災防災舉措,以豐補歉,以秋補夏,全年糧食總產量比上年增加177.6億斤,增長1.3%,再獲豐收來之不易。穩住農業基本盤,也為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贏得戰略主動。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2024年“三農”工作作出部署,明確提出“確保2024年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實現這一目標,面臨極端天氣等不確定性因素挑戰,更加需要綜合施策,以面積之穩、政策之穩、措施之穩,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交出豐收的新答卷。
以“長牙齒”的硬招做好耕地保護,守牢穩產“底盤”。耕地是糧食生產最重要的資源,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事關糧食安全和人心之穩。要通過明確獎懲、重罰重獎等方法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措施,根治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問題。同時,通過種糧補貼、生態補償等政策,盤活存量、挖掘增量,讓農民吃上穩定種糧“定心丸”,為糧食豐收打下扎實基礎。
以“卡脖子”的突破推動種業振興,把牢優產“芯片”。農以種為先,良種在促進糧食增產方面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以江蘇省句容市后白鎮道兵家庭農場水稻種植基地為例,去年主推的新品種,畝產量1400斤,同比增產5%,不僅高產穩產,而且外觀好、食味佳,可謂“新品種長出新‘豐’景”。目前,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超過45%,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要實現連年豐產目標,扎實推進種業振興行動是有力有效的突破路徑。
以“全鏈條”的創新做好科技興農,筑牢豐產“支撐”。我們常說,藏糧于技。糧食穩產增產,根本出路在科技。“農業機械化是糧食豐收的強大底氣。”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從2012年的57%提高到2022年的73%,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2年的62.4%,為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注入新動能。面向未來,惟有持續提升從田間到車間的全鏈條科技水平,才能把穩糧食安全的主動權和糧食產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