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伴隨著一張又一張的經濟“成績單”出爐,江蘇省經濟發展又取得新成績,2023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12.82萬億元、增長5.8%。地區生產總值“萬億俱樂部”成員增至5座。一批“全國首位”“全國第一”,彰顯著5.8%的“含金量”。
這些硬碰硬的數據背后,是江蘇實打實的搶抓機遇、奮進拼搏。作為經濟大省的江蘇,GDP總量始終位居全國第一方陣,優異的成績也意味著更重的擔子,新征程上,江蘇更需以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擔當,真正挑起大梁、為穩定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要“強經濟、挑大梁”,就要拿出“舍我其誰”的勇氣和決心。圍繞加大財稅金融支持、援企穩崗擴崗、降低物流成本、著力擴大內需、外貿外資穩中提質等,推出讓市場主體更有獲得感、更為解渴的一攬子舉措,進一步促進經濟運行回穩向好。現在,擁有60多萬家民營企業的南京,發力培育創新型民營經濟;工業產值超4萬億元的蘇州,聚焦“蘇州智造”強基提質;人均GDP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的無錫,推出專精特新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管理體系;開發園區畝均稅收提升13%的鎮江,深入推進“一區多園”管理改革,全面提升園區質效……講好高質量發展“硬道理”,擦亮一流營商環境的“金招牌”,用更多改革成果為經濟發展賦能增力,讓更多的人才、企業、資本向往江蘇、選擇江蘇、扎根江蘇,托起經濟增長的基本盤。
要“做示范、走在前”,就要有心懷“國之大者”的胸襟和格局。不僅要追求經濟增量的貢獻,更要追求發展的質量,利用好自己全國首個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的優勢,將自己放在全國大局中來謀劃和推進,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未來產業布局等“高精尖”領域敢于積極探索,攻堅克難,為全國作示范,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為我國參與全球產業科技競爭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長江之畔,南京紫金山實驗室發布10多項全球首個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創下網絡通信與安全領域多項“全球第一”;太湖之濱,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開展攻關,助力國產海洋裝備潛向更廣袤深藍;黃海之濱,連云港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順利完成多次試驗,填補大功率燃氣輪機試驗裝置空白……當好全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排頭兵”,培育更多創新之火、科技之花、產業之果,江蘇必將以一域之光為全局添彩。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新的一年,江蘇人民意氣風發、斗志昂揚。江蘇將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武小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