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頭望天闊,揚帆正逢風勁時。
從篳路藍縷、艱難起步,到爬溝過坎、奮起直追,時光見證鹽城工業經濟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不凡跨越。
1917年,鹽城成立第一家公司制工業企業——東明電氣股份有限公司;1945年,新四軍在鹽城成立三師槍械修理所(江蘇江淮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前身);1983年鹽城建市后,逐步形成以汽車、機械、紡織、化工為支柱的產業體系,成長了悅達、江動、森達、燕舞等全國有影響力的工業企業和品牌;進入新時代,“5+2”戰略性新興產業和23條重點產業鏈全面起勢,SK新能源、弗迪電池、立鎧精密、東山精密、天合光能、阿特斯等一批百億級項目建成落地,工業實時開票突破萬億元……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滾石上山、艱苦奮斗,敢闖敢試、敢為人先,鹽城工業實現一個又一個新的跨越,形成“萬億規模總量、千億產業支撐、百億企業引航”新格局。
探路 開辟新型工業化新天地
工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推進新型工業化,是鹽城歷史的選擇、現實的必然。
鹽城是靠工業起家、靠工業立市的,無論時代怎樣發展、無論形勢如何變化,都不能撼動工業對鹽城經濟的支撐性作用。歷史已經證明,工業發展與鹽城發展高度正相關,沒有工業,就沒有鹽城的今天。
鹽城崢嶸歲月,就是一部工業化鑄就的發展史。
1949年至1978年,是鹽城工業經濟起步發展階段。鹽城努力恢復和發展工業生產,一方面將戰爭年代分散的工廠遷至鹽城,另一方面創辦新企業,工業經濟就此起步發展。1957年,鹽城工業企業430家,工業總產值1.58億元。20世紀70年代后,機械、建材、化工、電力等行業得到一定發展,鋼鐵、煤炭、皮革、電子等新的工業門類出現,工業經濟體系初步形成。到1978年,鹽城工業企業2476家,工業總產值15.67億元。
1979年至2000年,是鹽城工業經濟加速發展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鹽城工業經濟迎來新的春天。1985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總產值,工業投資首次超過固定資產投資的一半,實現工業經濟的第一次飛躍。到1995年,第二產業比重超過第一產業。1998年,工業增加值首次超過農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達33.6%,全市進入工業化發展階段,燕舞、森達等成長為全國知名企業。
2001年至2008年,是鹽城工業經濟轉型調整階段。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鹽城工業經濟迎來一輪新的發展機遇。悅達與東風、起亞合作,鹽城汽車產業迅速崛起。2004年,鹽城重工業占比首次超過輕工業。2008年,全市重工業占全部工業的比重提高到57%,標志著鹽城從工業化初期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
2009年至今,是鹽城工業經濟跨越發展階段。產業發展先后從汽車、機械、化工、紡織等重點產業轉向汽車、鋼鐵、電子信息、新能源等主導產業。特別是2016年以來,以電子信息、新能源裝備、動力電池等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異軍突起。2022年,市委、市政府搶抓產業風口和政策機遇,提出著力構建新能源汽車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大健康和數字經濟、海洋經濟“5+2”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工業經濟有效引領支撐全市經濟社會發展,2023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超7400億元,高技術產業投資和工業技改投資增速走在全省前列,進出口總值創歷史新高。
在持續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中,鹽城過了一山再登一峰,跨過一溝再越一壑,以奮力奔跑的姿態,走出了一條從“探路”“追趕”,再到“趕超”“跨越”的奮進之路。
跨越 構建新型工業化新格局
工業興則產業興,工業強則經濟強,工業穩則全局穩。
鹽城市委、市政府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充分發揮非常“6+1”比較優勢,聚焦“5+2”戰略性新興產業和23條重點產業鏈,以只爭朝夕的責任感和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聚力強鏈補鏈延鏈,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挺起高質量發展堅實“脊梁”。
鹽城工業經濟總量邁上萬億新臺階,2023年全市實現工業實時開票銷售10074.1億元,連續三年跨越四個千億級臺階。
擁抱新風口、勇闖新賽道,鹽城強基礎、補短板、鍛長板、育集群、建生態,加快建設主導產業突出、龍頭企業引領、地標特征明顯的先進制造業集聚地。2023年,23條重點產業鏈規模超7000億元,占全市規上比重達85%,同比增長19.8%。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突破千億元。2023年,產業開票高于全市工業面上4.3個百分點,立鎧精密全年開票265.9億元,獲評2023中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百強企業。新增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家,3家企業新入選國家5G工廠,實現國家產業基礎再造協同攻關項目的突破。
新材料產業規模超2000億元。為推動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鹽城市實施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形成以先進金屬材料、高性能纖維、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為主體的產業體系,建成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工程技術研究基地、不銹鋼產業研究院等平臺,培育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49家,建成省級以上研發機構24家。
汽車產業轉型提速快跑。2023年,全市汽車產業實現開票銷售971.7億元,同比增長32%;整車銷售17.5萬輛,同比增長29.6%。整車加快電動化轉型。悅達起亞引進EV6、EV5車型,加快打造起亞全球新能源車和出口車生產基地。華人運通加大新車型推廣和市場開拓力度。一汽鹽城分公司落地,推動一汽集團在鹽建設長三角地區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零部件實現較快增長。先后招引落戶比亞迪、蜂巢、耀寧等一批龍頭企業,動力及儲能電池產業建成產能84.3GWh、在建產能70.5GWh、擬建產能115GWh,開票銷售326.9億元,同比增長64.5%,帶動汽車零部件開票實現29.6%的高位增長。產業生態持續優化。加快中汽研智能網聯試驗場建設,推進新石器無人車拓展示范應用場景,引培充電樁建設運營單位47家,累計建成各類充電設施4.1萬個。
聚鏈成群,蓄能成勢。晶硅光伏、動力及儲能電池、不銹鋼產業規模躍居全國前三位。東臺特鋼材料、射陽風力發電及裝備制造、建湖油氣鉆采井口裝備、響水不銹鋼獲評省首批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認定數居全省第四位。
蝶變 激發新型工業化新動能
從“鹽城制造”到“鹽城創造”“鹽城智造”,鹽城工業創新引領、蝶變升級。
鹽城市積極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深度融合,設立4個離岸科創中心,建成一批國家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企業技術中心等高層次企業研發機構,布局江蘇沿海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中心、富樂華半導體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創新載體,“黃海明珠人才計劃”累計招引各類人才超11萬人,入選省制造業創新轉型成效明顯地區。1月5日,沿海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重大項目落戶鹽城,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在鹽設立區域性服務中心,圍繞綠色產業檢驗檢測認證評價進行深度合作,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物所選擇鹽城作為氫產業發展的重點實驗檢測基地。
實施上市揚帆、專精特新倍增、高企培育行動計劃,打造優質企業矩陣,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2023年,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新增數和累計數均實現翻番,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居蘇中蘇北前列。潤陽新能源、立鎧精密、富樂華半導體、畫你愛萌4家獲批省獨角獸企業。潤陽股份獲得證監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批復。
專精特新企業呈現“5678”的特點,即超50%企業居全國細分市場前三位,超60%企業研發投入占比超過5%,超70%企業在細分領域扎根10年以上,超80%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實現全覆蓋。
數字賦能,智造未來。實施“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網絡化聯接”三大行動,深入推進數實融合發展。立鎧精密、維信電子獲評國家智能工廠,建成國家智能制造優秀場景3個、國家5G工廠7家。獲評國家“雙千兆”城市。
面向高端前沿,在強基筑峰中展現鹽城作為,突破功率半導體基板材料、高密度柔性線路板、大功率風電機組、先進光伏、煙氣治理等一批“卡脖子”技術,金風科技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入選年度十大國之重器,中海油鹽城“綠能港”入選央企十大超級工程。
領跑 競逐新型工業化新浪潮
迎挑戰、揚優勢、搶機遇,鹽城競逐綠色低碳發展新賽道。
作為全省唯一的設區市入選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雙化”協同轉型發展綜合試點城市,新能源產業入選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示范集群、3個低(零)碳園區和鹽城經開區列入省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試點……“風光名城、綠能之都”——鹽城,以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為總抓手,率先啟動低(零)碳產業園建設,推動風光火氣氫一體化布局,新能源產業規模和開發規模實現“兩個翻番”和“兩個破千”歷史性跨越。
鹽城海上風電整機產能約占全國40%,已成為全球海上風電裝備綜合產能最大的基地之一。光伏行業全國前10強企業有8家在鹽城投資,硅片產能76GW/年,光伏電池片產能145.6GW/年,光伏組件產能158.8GW/年,綜合產能位居全國城市第一位。
瞄準“雙碳”目標,鹽城堅持產業綠色化、綠色產業化,借助數字技術賦能,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促進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2023年,新創建國家綠色工廠5家、省級綠色工廠31家,省級實現倍增;鹽城高新區創成國家綠色園區,新建成省級綠色園區3家,位列全省第二。
推進工業節能減碳,制定工業領域及重點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深挖鋼鐵、造紙、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業節能潛力,開展5000噸標煤以上重點耗能企業節能降碳行動,加快工業用能和終端產品電氣化改造,加快實施100個重點綠色化項目。
持續開展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綜合評價和“三項清理”工作,制定實施價格、資源、金融、獎懲4個方面11條差別化政策,2023年規上工業企業畝均開票同比增長16.5%。推進企業技改升級,瞄準高端、智能、綠色等方向,深入實施超700個5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
逐夢奮進,不以山海為遠;乘風破浪,不以日月為限。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全市上下正以習近平總書記來鹽城考察為強大動力,牢記囑托、銳意進取,傳承發揚不怕困難、不畏艱險,勇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充分發揮“天藍地綠基因紅,有地有人有機遇”的優勢,全面推進“四個三”工作布局,向“高”攀登、向“新”發力、向“前”而行,以“開年就是開工,開工就要實干”的奮進姿態,奮力譜寫新型工業化鹽城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