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諺云:“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也是充滿生命內涵的節氣。隨著雨水的到來,綠了煙柳、青了山峰,神州大地草木萌動,處處煥發著勃勃生機。放眼江蘇,廣大農戶、農技工作者、農資服務專員齊聚田間地頭,查驗苗情、推廣農技、備足農資、增添數字化、智能化設施,一幅萬象“耕”新、人勤春來早的畫卷徐徐展開。
萬象“耕”新,深耕“標準農田”。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強調“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制度體系”。飯從糧來,糧從地出。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近年來,江蘇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提升糧食產能的首要目標,2023年,新建高標準農田120萬畝、改造提升207萬畝。以鹽城市建湖縣為例,曾經散落在田間河邊的農舍不見蹤影,放眼望去,田成片、地成塊、路相通、渠相連,一排排新栽的綠化樹木圍護著農田。這樣的景象在南通、在鎮江、宿遷,在江蘇的許多地方隨處可見,一望無際的麥田上,春風里轟隆隆的機器勾勒出人們心中的陌上新風景,奏響春耕曲。
萬象“耕”新,賦能“科技種田”。穩產增產根本出路在科技。江蘇氣象最新預報:2月19日至21日,有強冷空氣影響江蘇,全省大部分地區48小時最低氣溫降幅6~10℃,局部可達11~12℃。雨雪降溫大風天氣又將登場,“科技種田”能夠最大限度減輕對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和損失,確保春耕生產開好局起好步。田間有“耳目”、云端有“大腦”,地里有“醫生”……江蘇著力提升農業科技與裝備全鏈條發展水平,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10個百分點。從“靠天吃飯”到“科技興農”,江蘇的沃野田疇光景一新,數字技術讓農民“慧”耕“慧”種,成就了別樣“春耕圖”。
萬象“耕”新,開墾“無形良田”。春節假期期間,有些家庭可能會選擇在家精心烹飪一番,有些家庭圖熱鬧,會攜家帶口去飯店吃。 不管在哪兒吃,一定是各類美食輪番上場的盛宴,但酒終人散之時,它們幾乎成了“剩宴”。有調查研究顯示,每年我國蔬菜、水果、水產品、糧食、肉類、奶類、蛋類七大類食物按重量加權平均損耗和浪費率合計22.7%。若能減少一半損耗,可每年節約2.3億噸食物,滿足1.9億人1年的營養需求。節糧減損建設“無形良田”,消費端的浪費不容小覷。“豪宴”炫富、“吃播”浪費不可取,我們每個人都應敬畏“汗滴禾下土”的不易,讓節糧愛糧成為自覺行動。
“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雨水已至,萬象“耕”新。讓我們在這和風細雨、百草回芽的“春天”,迎著新時代和煦溫暖的“春風”,乘“春雨”之便,鉚足干勁抓好春耕春播各項工作,田間地頭“人勤春早”的忙碌身影,定能轉化為“麥穗飄香”的豐收圖景,不負春日好時光。(文/戴晨晨 圖/陳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