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為歲首,農為行先”。從南到北各地陸續(xù)進入春管春耕時節(jié)。安徽臨泉,高標準農田里數臺農業(yè)植保機來回穿梭,進行小麥施肥噴藥等麥田管理工作。河南南陽,1100萬畝小麥陸續(xù)進入返青期,強降雪過后,當地第一時間組織農技人員來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民根據目前的小麥苗情長勢、土壤墑情等及時進行追肥,開展冬小麥早春管理……大江南北迎來新一年的春耕,廣袤田野孕育新的豐收希望。
糧安天下,農穩(wěn)社稷。春播糧食產量占全年六成左右,春管糧食產量占主要口糧的近四成。做好春耕備耕工作,對于確保全年糧食豐收至關重要。因此,更要細化春季田管,確保春播面積,強化農資服務,為糧食豐收打好基礎。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對于現代農業(yè)而言,農技賦能、智慧農業(yè)可以為春耕備耕注入強大動能,更能增強農業(yè)實現豐收的底氣。廣東集中化育秧面積超200萬畝,各育秧中心的育秧大棚里一派繁忙,工人們將秧盤放置在自動育秧機的前端,育秧機自動依次完成撒土、播種、灑水等一系列步驟;浙江臨海、廣西玉林等地,各大育秧工廠里,綠油油的水稻秧苗長勢喜人,“干籽拌種”“暗室育苗”等先進技術的使用有效提高了秧苗質量。農技賦能,為春耕備耕注入不竭“科技力”。
春耕備耕進入關鍵時期,新的耕耘已經開始,新的豐收正在孕育。我們深知,好的收成等不來,因此更要堅持系統(tǒng)觀念、底線思維、需求導向,唯有“勤勞+汗水”,才能廣育良田,牢牢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牢牢攥緊種子“芯片”,在“增產”和“減損”兩端同時發(fā)力,為奪取全年糧食豐收開好局、起好步。
穩(wěn)住農業(yè)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措施要硬,執(zhí)行力要強。必須深刻認識到,盡管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但是糧食安全基礎仍然不牢固、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靠別人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既不現實,也靠不住。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yè)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當前,有的地方還有冰凍,更要通過氣象、應急、農業(yè)加強聯(lián)合監(jiān)測,及時做好氣象監(jiān)測預報,從而有效防范春旱、倒春寒、病蟲害等災害,確保春播面積落實,穩(wěn)住糧食種植面積。
“春耕備耕”,重點在“耕”和“備”。江蘇各地的農資經營點備足貨源,相關部門加大檢查力度,全力保障各類農資的供應;江西新余在重要站點開設綠色通道,對化肥等物資優(yōu)先調送、卸車和辦理;內蒙古呼倫貝爾,化肥等農資正通過“農資專列”運往農業(yè)生產主要地區(qū);湖南永州,農機服務小分隊下到田間地頭幫助農機手維修、調試農業(yè)機械。萬事俱“備”,東風已來,我們擼起袖子加油干,在希望的田野上再孕新的希望。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農事不等人,我們全力以赴抓好春耕生產,為全年農業(yè)生產贏得主動,把“中國飯碗”端得更穩(wěn)。(江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