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立足新起點,奮進新征程。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到2035年和本世紀中葉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擘畫了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美好藍圖。從藍圖到現實,各地銳意進取、真抓實干。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之年。2024年開春之際,央廣網特別策劃推出《實干·2024》系列報道,多維度聚焦各地新氣象、新作為、新突破和新展望,振奮龍馬精神,共同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央廣網南京2月26日消息 南京海關2月6日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江蘇出口“新三樣”1949億元,出口規模位居全國第一。與傳統的外貿服裝、家具、家電——“老三樣”相比,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科技含量及產品附加值更高、發展前景更好,已成為江蘇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張新名片。
江蘇是全國唯一一個所有地市都躋身百強之列的省份,也是唯一一個所有地市GDP都在4000億元以上的地區。江蘇下轄的13個地級市各個強,牢牢握著全省產業地標名片,并持續向上探索、向外拓展。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留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諄諄囑托。江蘇牢記囑托,交出了一張張“走在前、做示范”的嶄新答卷。
江蘇何以領跑?又將如何繼續領跑?
“智”創江蘇:下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先手棋
外貿“老三樣”到“新三樣”的變遷,折射出的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積極成效。江蘇在“新三樣”發力,常州是一匹“黑馬”。
2024年江蘇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江蘇地區生產總值萬億之城增至5座。這第5座,便是常州。常州新能源領域制造業產值高達7680.7億元,為常州躋身萬億城市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新三樣”出口299.7億元,同比增長12.3%,電動載人汽車出口更是增長165.4倍。
常州新能源汽車生產線(央廣網發 常州市委網信辦供圖)
在常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仍不斷集聚。與理想汽車常州生產基地一路之隔,就是匯川新能源汽車技術有限公司。該公司副總經理任亮介紹,“常州項目一、二期全部達產后,將形成年產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電機、電機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430萬臺(套)的生產能力,年產值超過100億元?!?/p>
數據顯示,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已挑起常州工業經濟大梁,全國出口每10輛新能源汽車中就有1輛產自常州??缛搿叭f億城市”之后,常州又將目光投向氫能、碳纖維、合成生物等產業,以“新能源之都”建設為牽引,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江蘇是制造業大省,2023年制造業增加值4.66萬億,居全國首位。傳統制造業如何煥發“新動能”?同樣刻不容緩。
在省會南京,聚焦新能源發電,南瑞集團有限公司“電網運行風險防御技術與裝備”全國重點實驗室里,科研人員正在合力攻關一項與此相關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該研究聚焦沙漠、戈壁、荒灘及遠海千萬千瓦級新能源發電基地直流外送問題,致力于將新能源經直流送出能力由當前的50%提升至80%,促進新能源規?;_發與利用。
南瑞集團的科研人員正在攻克技術難題(央廣網記者 欒永勝 攝)
在江蘇徐州,徐工集團是當地龍頭企業。在2023年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排行榜中,徐工集團穩居中國第一,全球第三。2024年,徐工集團繼續推進“領航·攀登”行動計劃,制定一攬子行動方案,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帶動產業集群提檔升級。
“江蘇13個地級市產業基礎非常好,如果江蘇的產業技術創新走在前列,那么全國的科技創新在世界上就會有一個非常好的位置。”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美芳表示。
科技創新,浪花奔涌。在2024年江蘇政府工作報告中,江蘇制造業的“含智量”越來越高——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達91.9,居全國第一,13個設區市全部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百強市;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提高到41.3%和49.9%。
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是江蘇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一頭連著科研,一頭連著市場。截至目前,研究院在電子信息、先進材料、制造裝備、生物醫藥和能源環保等領域已建有研發載體77家,擁有研發人員超過1.2萬人。
“接下來,我們繼續圍繞江蘇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這個目標,培育一批重大的集成創新平臺和領域類的技術創新中心,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專業研究所?!苯K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郜軍表示。
面對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等現實困境,江蘇的著力點依然是制造業。2024年,江蘇蘇州、南通、淮安等多個城市“新年第一會”紛紛把主題聚焦到了新型工業化。在江蘇省政府舉行的“建設制造強省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專場新聞發布會上,江蘇明確2024年將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持續深化“1650”產業發展、企業技術創新、產業轉型升級、智改數轉網聯、優質企業梯度培育、產業服務支撐等六大工作體系建設,鞏固和增強工業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開創新局面。
江蘇省社科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共同富裕研究中心主任何雨表示,推進新型工業化,彰顯了江蘇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動力源的新理解,更加強調實體經濟,更加注重工業制造業,而非簡單地以三產占比作為衡量經濟現代化的標準。制造業,始終是江蘇的最大底氣。
協同江蘇:做好內外同頻共振大文章
2023年7月,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發布,江蘇13個地級市全部入圍百強。據統計,江蘇已連續多年全部城市登榜,成績背后,是多年來江蘇各區域協同發展的努力。
江蘇省政府2023年8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蘇南與蘇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值為1.93,居民人均收入比值為1.85,是全國區域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2024年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中,“聯動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繼續被放到重要的位置。
2023年12月26日,位于江蘇南通的蘇錫通科技產業園區舉辦項目集中簽約活動,現場簽約落戶的移動通訊精密結構件項目、北斗航天應用裝備研發制造項目等4個高端制造業項目,皆來自上海和蘇南地區,體現了蘇錫通園區跨江融合的發展優勢。
蘇錫通科技產業園區(央廣網記者 楊夢奎 攝)
“我們將進一步強化與上海、蘇南等地產業鏈協同、創新鏈對接和供應鏈融合?!碧K錫通科技產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曹銳表示,園區要堅定扛起高水平建設“滬蘇跨江融合發展試驗區”使命任務,積極探索跨江融合、南北聯動的新模式,推動長三角一體化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拓展。
蘇錫通科技產業園區只是南通對接上海、融入蘇南的案例之一。自2006年以來,江蘇的蘇南和蘇北各類共建園區38個,有力推動了南北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產業的深度融合。
長三角一體化,上海是龍頭。在江蘇,各個城市對接上海的步伐也一刻沒有停歇。
在無錫高新區綜合保稅區,由上海某自動駕駛公司為保稅區企業量身打造的無人駕駛廂式貨車正在運輸電子零部件,助力打造智慧工廠。這家自動駕駛企業,擁有全球首張智能網聯汽車示范運營牌照,以及自動駕駛領域的先進技術。企業瞄準了無錫蓬勃發展的物聯網產業和自動駕駛應用場景,于2022年11月16日獲得了無錫市首張示范運營牌照。
一個有技術,一個有場景。該自動駕駛公司總經理李忠欣表示,未來,企業將在上汽大通無錫工廠入場物流場景進行商業落地部署。與此同時,在無錫成立子公司,實現智能網聯車智慧運輸商業運營閉環,共同推動無錫市智能網聯產業生態建設,構建“5G智慧物流+”特色工業互聯網模式,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無錫標準”。
測試中的無人駕駛貨車(央廣網記者 莊濱濱 攝)
近年來,無錫與上海的合作發展成果豐碩:雙方共同策劃舉辦16個重大活動,在錫落戶的兩地合作項目22個、協議投資超1200億元,上海華虹項目的落地并投產,更成為無錫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產業項目。
作為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橋頭堡,連云港這座江蘇最北的城市,也在積極擁抱長三角。連云港在全國設立7個招商中心,其中有3個在長三角地區,分別是上海、南京、無錫,發揮著產業項目招引的積極作用??偼顿Y54億元的威孚環保新材料項目以及總投資8億元的均和云谷、7億元的應急裝備制造、7億元的吳中智能裝備等項目均由長三角地區招引落地。
引活水,造新血。連云港全力推動錫連南北共建園區建設,充分發揮臨港靠海資源稟賦和“三新一高”產業特長,深度融入長三角產業分工體系,大力推進補齊產業短板、提升產業鏈韌性、增強自主可控水平的關鍵項目建設,努力實現錯位發展、協同發展、共贏發展。
長三角一體化,是基礎設施、產業協作、公共服務等全面的一體化。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胡小武認為,江蘇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為牽引,區域協同發展堪稱全國典范,“一是省委省政府對蘇北發展的高度重視,選派大量蘇南干部蘇北任職、掛職,推動關鍵力量的提升;二是蘇北地區全力以赴謀發展,在產業規劃、招商引資、改善營商環境上不懈努力,抓大項目的勁頭十足;三是蘇南產業的梯度轉移和蘇北的產業承接,不斷取得新成果?!边@是江蘇經驗,更是江蘇各地你追我趕、奮勇爭先的真實寫照。
江蘇城市緣何各個強?答案呼之欲出。于外,江蘇認真落實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聯動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于內,加強南北結對幫扶和產業鏈合作,高質量建設南北共建園區。江蘇,聚勢、順勢、乘勢,盤活區域協同發展一盤棋。
生態江蘇:為“美麗中國”貢獻新拼圖
江蘇水網密布,水域面積占16.9%,全省共有鄉級以上河道2萬余條、是全國唯一同時擁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千百年來,居于江蘇大地的人們守長江、望黃海,勾勒出新時代“魚米之鄉”的嶄新畫卷。也正因如此,在這片土地上,水資源的生態保護更顯得尤為重要。
2024年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將“加快建設美麗江蘇”作為2024年十項重點工作之一。
“從前我們哪敢穿白襯衫出門,回家肯定變成‘灰襯衫’?!苯衲?9歲的吳繼偉從小就住在潘安湖街道的權臺村?;貞浧鸺亦l,吳繼偉記憶最深刻的就是來往大貨車在路面上揚起的塵灰。
有著百余年煤炭開采歷史的徐州賈汪區,曾密布大大小小的煤礦。豐富煤炭資源一度成為賈汪區致富的“金山”。然而隨著過度開采,賈汪區采煤塌陷地越來越多,嚴重時達到了13.23萬畝,約占全區總面積的12%。其中,吳繼偉所居住的潘安湖區域周邊,塌陷情況最為嚴重,地上房屋因之損毀,生態環境日漸惡劣。
“現在不一樣了,出了家門口就能逛公園?!眳抢^偉指了指身后的潘安湖國家濕地公園說。經歷了采煤塌陷帶來的苦果后,賈汪區對潘安湖采煤塌陷區進行綜合整治。潘安湖國家濕地公園副總經理韓寶周說,去年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的震旦鴉雀來到了潘安湖,這在當地成為一大喜訊,標志著潘安湖濕地周邊生態環境的改善有了明顯成效。
“去年,依托‘國家山水工程’項目,賈汪區啟動清泉湖和董莊湖共計3000畝采煤塌陷地綜合治理工程,全面推進新一輪生態修復實踐?!辟Z汪區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朱雪峰介紹說:“預計2024年完成修復,這意味著賈汪全區采煤塌陷地修復將全部完成?!?/p>
初冬時節的潘安湖(央廣網記者 鄭楚豫 攝)
水清沙好,富民增收。生態環境的改善為居民帶來了致富的新路子,也為區域經濟品牌的打造提供了新的可能,真正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
“現在我們太湖的水,不僅很養人,也很適合養螃蟹?!标惤☉c在蘇州吳中區臨湖鎮蘇州太湖現代農業示范園內經營著110畝的蟹塘,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蟹農。隨著一只只膏滿肉肥的大閘蟹到成熟期,成批的訂單紛至沓來。他正忙著把螃蟹撈起打包,發向全國各地。
“曾經太湖里藍藻和水葫蘆到處都是,嚴重影響水產養殖。同時,原先不規范的水產養殖也進一步加劇了水體富營養化。”蘇州太湖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雪洪介紹說,為了保護太湖的生態環境,如今產業園通過治理已經告別了過去的大規模圍網養殖,改為內塘養殖,引進了專業的養殖戶來進行規模化養殖,同時大力發展綠色養殖。
接下來,太湖現代農業示范園將科技創新與漁業生產相結合,探索環境治理與漁業發展共榮共生的發展新路徑。張雪洪表示,2024年太湖農業將進一步把“智慧”運用到種植、采收、加工等各個環節,讓數字賦能農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讓科技賦能生態環境治理。
對于水鄉而言,水資源生態治理的意義不僅在于景觀提升,更是文脈的一次重新梳理。
揚州,位于大運河和長江交匯點上。近年來,揚州為了讓古運河重煥生機,對運河沿線持續進行生態修復和景觀提升,如今已經成為當地的文旅新地標。
大運河揚州段(央廣網發 揚州港航芒稻船閘供圖)
“現在來到大運河邊上,真的像走進了一幅古代山水畫”,家住揚州的李欣然說,“2024年春節期間來這里看大運河的游客非常多,沒想到家門口的運河背后竟還有這么多故事?!?/p>
2024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如今大運河非遺文化園二期項目已啟動建設,未來將與大運河非遺文化園一期、大運河博物館、三灣公園等,一同勾畫“水韻江蘇”的新景致。
2024年1月底,江蘇召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提出,2024年將扎實推進長江大保護和太湖治理。持之以恒抓好長江大保護,更加扎實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任務,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
江蘇轄江臨海,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長江從此奔涌向海,橫跨東西;大運河在此經年流淌,縱貫南北。岸邊的人們枕水而居,守護著綠水青山,也創造著幸福生活。這是“美麗中國”故事的絢麗篇章,更是江蘇堅定踐行“兩山”理念,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生動寫照。
長江南京段(央廣網發 南京旅游集團供圖)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
在2024年江蘇“兩會”上,江蘇明確提出,要落實好總書記賦予的“四個走在前”“四個新”重大任務,在實施行動方案上取得實質性進展,在彰顯先行優勢上取得標志性成果,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真正挑起大梁,努力交出一份好答卷。
迎春潮,開新局。江蘇一步一個腳印,意氣昂揚。
總策劃:張軍 于鋒
總監制:伍剛 宮歆慧
統籌:陶玉德
記者:欒永勝 王錫斐 鄭楚豫
視頻:欒永勝 鄭楚豫 劉劍忠
編審:卜葉 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