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把熱騰騰的民意帶上兩會——來自基層一線的代表盛會前夕吐心聲

春光明媚、碧空如洗。3月3日,住蘇全國人大代表抵達北京,帶著新的思考與不變的為民情懷共赴“春天之約”。他們當中,有來自生產服務一線的高級技師、新業態勞動者,也有扎根鄉村的“新農人”、村干部……他們最接近百姓的柴米油鹽,也帶來更多原汁原味的群眾心聲。在飛馳的“復興號”列車上,記者采訪多位基層一線代表,近距離感受熱騰騰的民聲民意。

3月3日,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住蘇全國人大代表,從南京出發奔赴首都參加“春之盛會”,與各地代表同譜“春之序曲”,共商國是、共謀發展,向無限美好的春天進發。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肖勇 萬程鵬 攝

“就拿這件外套來說,我上這個拉鏈最快33秒,日均1000多件,這是我練了近20年的手藝,但現在通過設備智能化改造和新技術應用,普通技術工人用一到兩年就能達到這個水平。”車廂里,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常州老三集團有限公司樣衣工、工會主席李承霞向記者詳細介紹新技術給傳統產業帶來的巨大變化。

從最初流水線上的輔助工到縫紉工,再到樣衣工、高級技師、紡織工程師,近20年的經歷讓李承霞深感提高產業工人技能素養的重要性。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后,她自然而然把關注焦點放在產業工人成長成才的議題上。去年參加全國兩會,她建議進一步打通技術工人技能評定、職稱評定渠道,當年5月得到答復。如今,作為紡織服裝、印染、制版技能等級考評員,她參加了不少企業的職工考評,不少產業工人被評定為中級技工或高級技工,并享受相應待遇。

去年以來,李承霞深入走訪10多家企業、職業院校發現,“產教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實”現象仍存在。“職校老師大多缺乏企業實踐經驗和實操能力,接觸到的行業最新技術少;企業在合作中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卻招不到需要的人才,寧愿在社會上招聘成熟人才?!彼J為,校企合作不能僅僅停留在表層的“訂單”合作、工學交替、教學見習等方式,應向深層拓展。“校企可以通過共建共享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學生創新創業中心、員工培養培訓中心和研發機構等,實現深度合作,為高技能產業工人隊伍培養一支穩定的后備軍?!?/p>

產業工人的成長成才,同樣是全國人大代表、太倉萬方國際碼頭有限公司營運操作部門機班副大班長褚鋒最關心的話題。今年,褚鋒將目光投向如何提高企業參與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積極性上。他建議,從提高職工教育經費所得稅稅前扣除比例、企業人才自主培養權限等方面,出臺相應的激勵支持政策。比如,很多企業只有技師評定權限,沒有更高級別的高級技師、特級技師、首席技師的評定權限,亟需引導企業等加大力度參與完善職業技能等級評定工作,促進建立多元化職業技能等級認定體系?!捌髽I是產改的主體,職工是產改的主力,希望通過推動企業更深入地參與進來,讓產業工人獲得更多的成長成才機會?!瘪忆h說。

從一名家政服務員,到家政保潔的技術專家,10多年來,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快易潔家政服務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高級家政服務員高華瑞見證了家政服務行業的飛速發展,也深刻感受到行業發展的各類問題。去年,她就制定家政服務管理法以及盡快出臺社會保險家政保險補貼政策等提交相關建議,收到相關部門的答復。

過去一年來,高華瑞也親身見證家政服務行業的可喜變化——去年11月,商務部會同相關部門開展家政服務員技能提升行動,為家政行業一線從業人員提供線上培訓課程;去年12月,國家發改委等部委發布指導意見,促進家政服務業向員工制轉型發展……“家政服務人員有更多機會參加技能培訓,受到更多關注,幸福感、安全感普遍提升。”高華瑞告訴記者,今年她準備圍繞發展和完善家政職業教育體系提交相關建議?!跋Mㄟ^完善家政職業教育體系,推動整個家政行業規范化職業化建設進程,滿足客戶對家政的服務需求。”

列車上,全國人大代表、南通市通州區東社鎮開心田園生態農場負責人孫春梅和記者分享去年干的幾件“大事”:創建金羽農民創業園和開心田園生態農耕星創天地,對返鄉創業的年輕人開展創業孵化和指導;與揚州大學等高校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大學生實踐基地等,運用所學及經驗培育“新農人”;建立“田間教室”,為來自南通、上海等地的“小游客”科普農耕知識,培養青少年兒童對鄉村和土地的興趣……去年基地還獲選全省農民培訓共享基地,獲評全省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先進單位。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孫春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今年,她計劃提交關于出臺鄉村振興返鄉創業人才激勵政策的建議。“現在鄉村振興人才返回鄉村后,可能會面臨戶口、孩子學區等現實問題,希望針對他們的現實需求制定相關政策,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睂O春梅說。

長期扎根鄉村,深入農業生產一線,全國人大代表,連云港市海州區新壩鎮小蕩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徐瑤的建議同樣帶著“泥土味”。通過在基層一線的走訪調研,徐瑤發現,在引入“三農”人才到鄉鎮創業過程中,基礎薄弱的鄉村出現“人才荒”,遭遇“招不來”“留不住”的尷尬。“特別是在教師、醫生、村級組織‘帶頭人’等一些關鍵崗位,這些問題尤為突出。”在徐瑤看來,這主要是由于鄉村人才激勵機制不健全,缺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優厚條件,導致人才流失。同時,“三農”人才本身對鄉村沒有歸屬感,人才在遭遇發展瓶頸后往往很難獲得幫助。她建議,建立“三農”人才干事創業的保障促進機制,完善鄉村的水、電、暖、網、交通和文娛場所配套設施,不斷縮短鄉村與城市之間在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事業上的差距,同時,用好農村電商等新業態,促進“三農”人才多元化創業。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顧敏 陳月飛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