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江蘇要全面融入和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加強同其他區域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的對接,在更大范圍內聯動構建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更好發揮經濟大省對區域乃至全國發展的輻射帶動力。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新江蘇客戶端聯動上海、浙江、安徽主流網絡媒體,共同開展“‘長’風萬里繪錦繡”特別策劃,邀四地代表、委員圍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建言獻策、共譜新篇。
萬里長江奔騰至,滬蘇浙皖共潮聲。在這片35.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科創之光頗為耀眼。每萬人擁有研發人員71.18人年,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兩倍;集聚11.6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占全國比重近三成;233家科創板上市企業,占全國比重46.5%…… 站在新的起點,長三角三省一市以實際行動踐行總書記殷殷囑托,通過一體化發展讓科創之“芯”更加澎湃。
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科創項目
“長三角科創不僅需要協同發展,齊頭并進,同時各地區也可以結合各自的特點與特色,避免同質化競爭,并發展出具有地區特色的科創項目。”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常委、復旦大學教授丁光宏建議,長三角地區各級部門,可在聯席機制下,加強對科創項目的引導。“通過有效的溝通協調,讓長三角在科創體制機制上形成有效體系,同時也在科創的全產業鏈條上形成閉環。”
聯系長三角地區科技創新的具體實踐,丁光宏委員特別強調了教育在長三角科創聯動中的重要性。他認為,如何將長三角各大院校、企業、政府部門在產、學、研等領域進行有機結合,是破題長三角科創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工具。
“科技創新不一定全都是高精尖的科技項目。”丁光宏委員提出,職業教育在長三角科創中理應擁有一席之地,“許多科技創新是和職業教育密切相關的,創新不僅僅是理論的創新,還有很多是技術的創新,這方面很多職業院校也在做。”
丁光宏委員建議,長三角地區的科技創新應當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長三角地區科創發展,不僅要追求經濟效益,還要考慮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只有這樣,長三角地區的科技創新才能實現長遠發展,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貢獻更大力量。
集聚資源,聯手攻關互利共贏
推動科技創新協同,協作平臺扮演著關鍵角色。在全國人大代表、長三角國家創新中心主任、江蘇省產研院院長劉慶看來,可通過充分發揮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作用,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
總部位于上海張江的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長三角國創中心”),是促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劉慶代表告訴記者,長三角國創中心在江蘇有江蘇產研院,在上海是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兩個院已經實現了一體化運行、一體化管理。
2021年長三角國創中心成立以來,取得了頗為豐碩的成果:累計全球范圍內引進375位領軍人才,建設研發載體97家;累計征集企業重大技術需求2200余項,企業意向出資金額超80億元;組織全球揭榜并達成合作700余項……
劉慶代表認為,可依托長三角國創中心這一重要平臺,一體化去承接全球的創新資源,一體化征集長三角產業的重大技術需求并進行對接,再一體化地布局、建設一些研發載體,大家針對整個長三角區域產業的一些重大關鍵技術問題一體化聯合攻關。“未來,我們要繼續深耕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在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中不斷突破,成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下好“先手棋”,推動未來產業迭代發展
“人才培養很重要。”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郭國平認為,長三角地區集聚了眾多科研人才,在推動科技創新協同時,應該讓更多的政企校單位加入進來,聯合深化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以量子信息產業為例,長三角地區是中國量子人才富集的區域。”郭國平代表建議,在長三角地區中小學就可以開始普及量子信息科學知識,大學開始培養科研和技術型人才。“當下,量子計算已經發展到了性能提升、生態建設、習慣培養、應用拓展并重的階段。未來5年,全球將進入‘量-超-智’三算融合時代。”
郭國平代表說,國內量子計算企業正著力推進國產量子計算機與超級計算機融合,加大以算力、算法為核心的量子計算機投入,加快我國計算技術迭代升級。量子計算和超算中心連接起來,將有助推動量子計算技術服務于長三角地區算力需求和科技創新發展。
“量子計算機是一個工具,要到用戶手里去,而不是停留在論文上或匯報中。”郭國平代表建議,長三角各地區可在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金融、人工智能等重點行業領域,加快謀劃布局,攜手共同攻關,推動我國量子計算未來產業迭代發展。
產學研協同,讓更多科技成果花開長三角
產學研協同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王澍看來,可通過促進各高校科研成果轉化,讓科技成果更好落地,推動長三角各領域高質量發展。
科研成果要到產業和市場中進行轉化,才能檢驗成果并助推其落地和優化。多年深耕建筑領域,王澍委員既扎根校園,又面朝產業,深切感受到“實踐”的重要性。 近幾年,長三角區域已經在智能建造和新型建筑方面聚焦落地“實踐”做出了許多協同探索。例如,去年,2023長三角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大會召開,三省一市裝配式建筑、智能建造主管單位、機構負責人以及行業專家、高校、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等匯聚一堂,交流智能建造等新技術、新探索和新成效。
在對科技協同的探討中,王澍委員特別贊同“新質生產力”這一關鍵詞。在建筑領域,三省一市如何貢獻“新質生產力”?王澍委員建議,在高校內部,壓實高校院所職務科技成果轉化責任。同時,在一些建筑項目中要有機引入高校科研力量的參與,推動建筑行業創新提升。“建議在政策約束下給予高校教師合理的市場空間,推動長三角區域乃至全國范圍內建筑水平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