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5日下午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向“新”而行要勇于“攻堅破浪”。創新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有敢為人先的勇氣和魄力。今天我們面臨的形勢與過去不盡相同,很多任務起點高、難度大,這就要求我們既要能“創”,也要敢“闖”。回望過去,紫金山實驗室建立首個6G綜合實驗室,太湖實驗室牽頭研發的“奮斗者”號完成極限深潛,高效率全鈣鈦礦疊層電池入選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一系列科技創新突破,標注江蘇打造全國重要的產業科技創新高地的使命擔當。洼地到高地,每一次躍升都是崛起;白紙到畫卷,每一筆描畫都是出彩。只要發展需要、人民需要、時代需要,我們就要在創新的路上敢于“蹚激流”,敢于“涉險灘”,推進各類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讓發展“獲能提速”,讓質效“好上加好”。
向“新”而行要善于“借力乘風”。無論是一座城市還是一個企業,要想持續發展,唯有創新才是不竭動力。當今社會,企業不惜成本高薪攬才,科研機構努力為科學家心無旁騖地做科研創造條件,這些都是培養造就優秀科技人才的必選項。江蘇的“新”在于人才“新”,在于成果轉化“快”。江蘇“雙創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等一系列培養計劃為人才發展創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讓科技人才在江蘇干事創業激情滿滿。在成果轉化方面,數據顯示,2023年,江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達91.9,位居全國第一;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61.5件、連續8年保持全國第一;新獲評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95家,數量居全國第一。創新型人才和高位的成果轉化率為江蘇培育新質生產力注入“源頭活水”。
向“新”而行要昂首“揚帆起航”。新質生產力,起點是“新”,關鍵在“質”,落腳于“生產力”。作為經濟大省,江蘇堅決扛起“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貢獻”責任擔當,奮力為全國大局作出更大貢獻。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江蘇始終不遺余力,在可以做、必須做的領域率先突破,在沒有先例、沒有方向的領域率先探索。日前,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江蘇省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江蘇全省涉及專利的技術合同成交額達800億元,備案認定的專利密集型產品年產值超過1000億元,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17%,為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撐。從一個想法落實到一項專利,從一項專利推動至一件創新,江蘇始終保持“積跬步以至千里、積小流以成江海”的韌勁和執著,埋頭苦干,久久為功,在新征程上急流勇進,乘風破浪,揚帆起航。
凱歌而行,不以山海為遠;乘勢而上,不以日月為限。“以今日之我,勝昨日之我”并非易事;奮斗的道路也不會一帆風順,往往荊棘叢生、充滿坎坷。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江蘇始終向“新”而行,新技術不斷涌現,新產業蓬勃發展,新業態勢頭正勁,新模式活力迸發。江蘇將打造更多創新型產業集群、領航型企業、標志性項目,以創新帶動新質生產力的全面發展,在新賽道上跑出加“蘇”度。(陳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