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江蘇徐州:“小田變大田” 糧田變“良田”筑牢糧食“耕”基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資補助水平”“各地區都要扛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責任”。

去年以來,徐州市積極探索“小田并大田”經營模式,按照“承包權不動,經營權連片”的原則,整合集并農村土地經營權,解決承包地細碎化問題,推動農田“優質、集中、連片”,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各地試點工作初顯成效。

2024年徐州市委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穩妥開展“小田變大田”試點,推動22個試點鎮、163個試點村先行先試,有力有序抓好試點擴面。徐州將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

豐縣:

小田變大田 效益翻番

三月春風暖,莫負好時光。在豐縣順河鎮的鞏大莊村“一戶一田”試點區內,一臺臺植保機和小型拖拉機正在穿梭作業,將一車車化肥均勻撒布在麥苗上。“以前俺家8畝地零散分成5塊,播種、田管等都不方便,‘巴掌地’農機下不去,一畝以下按一畝收費,春季撒化肥要三四天。現在8畝地并成一塊大田后,用大型植保機一天就能撒完這片小麥田。”看著植保機在大片的農田里布撒著化肥,順河鎮鞏大莊村村民鞏尊朋感慨道:“這都多虧了‘一戶一田’的好政策!”

2021年,順河鎮在鞏大莊村試點推廣“一戶一田”,在保證農戶土地承包面積不減少的前提下,將農戶零散田地合并成一塊田地,通過實現“一戶一田”,為降低耕地成本、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土地流轉等探尋路徑。目前,鞏雙廟村、鞏大莊自然村前隊兩個自然村已完成試點工作,整合土地760余畝。

2023年,鞏新莊自然村大戶承包200余畝,農戶調整地塊90余塊200余畝,調整后30余塊200余畝,每戶在5—7畝。這一試,能使農業增效。鞏大莊村黨支部書記鞏敦宣說:“一戶一田”試點后,鞏雙廟自然村、鞏大莊自然村前隊農戶自種的260畝土地,由248塊零散田整合為50塊大田,其余500畝田地進行流轉。“試點期間,村里會先把優質土地提供給自種農戶互換整合進行耕種,剩下地勢和肥力稍差的土地由村里因地制宜改善土壤、配建設施后用于流轉,從而整體提升土地耕種的規模化、機械化水平。”

“一戶一田”模式的推廣,不僅有效降低了農民的耕地成本,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還為土地流轉創造了有利條件。通過規模化經營,農業生產的效益得到了顯著提升,農民的收入也隨之增加。同時,整合后的土地更易于管理和維護,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我們將按照尊重農戶意愿、積極穩妥推進的思路,為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規模化、機械化水平打下堅實基礎。”豐縣相關部門負責人說。

沛縣:

“‘小田并大田’政策真是好!”

初春時節,陽光和煦,微風輕拂。沛縣張寨鎮高標準農田里的小麥已經探出了嫩綠的尖尖,村民們紛紛走出家門欣賞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

“看這小麥的長勢,真是喜人!”李廟村村民史先全興奮地說。過去,由于田地分散,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小麥的產量一直不高。而現在,在“小田并大田”政策的推動下,田地得到了整合和優化,小麥的產量也有了顯著的提升。

除了小麥的長勢,村民們還關注著田地里的土壤情況。在張寨鎮的高標準農田里,經過改良和培肥的土壤變得肥沃而疏松。這為小麥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也讓村民們對未來的農業生產充滿了信心。

“潘書記,您今天帶了這么多朋友來呀,咱們到麥田里合幾張影,拍段視頻發抖音,讓大家看看咱們這村子大變樣!”李廟村的大爺大媽們熱情洋溢地討論著“小田并大田”政策。

李廟村黨支部書記潘慶表示,“小田并大田”政策給李廟村帶來了一場深刻的“土地革命”。在鎮黨委、政府和村黨支部的引領下,他們以公共空間整治為突破口,整合零散土地,讓村民將土地流轉給村集體,實現了規模化、機械化、綠色化的種植模式。這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益,還讓村民們切實享受到了改革帶來的紅利。

“我家那3畝地現在交給村集體了,啥心都不用操。我每天就給村里公益食堂幫幫忙,每畝地每年還能拿到1000多元的租金,另外還有200多元的土地補貼!”村民周騰滿臉笑容地說。

此外,村里還成立了村集體農業公司,通過土地流轉連片經營,探索出了一條集體增收的新路徑。公共空間的收益也被用于建設公益事業,如新建公廁、游園廣場和景觀設施等,還打造了“微菜園”,既美化了環境,又方便了村民。

“這政策真是好啊!以前村里都是小塊地,耕種收割都費勁。現在好了,地都連成片了,用機器干活省勁多了。聽說咱們村還準備把一些地塊托管給專業化的農業生產服務公司呢,這樣又能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村民們滿懷希望地說。

睢寧:

做優土地生金文章

日前,行走在睢寧縣姚集鎮程劉村田間地頭,高標準農田一望無垠,綠油油的小麥正茁壯成長,處處盡顯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

在一處小麥田旁,村黨總支書記趙杰正操作無人機噴藥。

“以前是小田塊,給小麥或水稻打藥不僅要買農藥,還要雇人打藥,現在小田并成大田,我承租地,成了種植大戶,村里給提供農業專業服務,用無人機打藥,不僅減少時間,還省了很多人工費用。”程劉村種植大戶朱連學說。

“相對傳統人工噴藥,每臺無人機每天可噴灑600畝左右,且噴灑一畝地的價格只需要8元,用時不超過60秒。”趙杰說,程劉村農業服務合作社還提供田間管理、統一采購農藥、統一機械植保等服務,降低了農戶生產成本。

程劉村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有種植稻麥傳統,耕地面積達3700畝,其中高標準農田3100畝,一般農用地600畝。沒有工業、沒有產業,只有在土地上做文章,提高集體收入。

趙杰說,2018年4月,村里成立集體土地股份合作社,按組逐年進行“小田并大田”試點改革,零星耕地集中連片后,平整了土地、改良了土壤,耕地質量得到提升,真正讓“糧田”變成“良田”。到2021年年底,3700余畝土地全面完成整合,收回流失在外的村集體土地、低效地共390畝。從集體土地的全面整合,到收回流失的集體土地,村里把集體土地牢牢掌握在村集體手中,每年收益近40萬元。同時,合作社承包農戶土地1266畝,種植優質一麥一稻,不僅帶動了群眾增收,提高了農戶經濟效益,而且有效促進了村集體經濟增收,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高效農業發展夯實了基礎。

去年9月份,程劉村又專題召開協商議事會表決“小田并大田”擴面工作等,向村民講清“小田并大田”給村民帶來哪些便利、好處等,村民都很支持“小田并大田”擴面工作。

“今年村里計劃投入80萬元建設高標準廠房,上馬烘干設備,還能用于糧食臨時存儲等,實現一、二產業融合發展。”趙杰對今年村集體增收和村民增收信心滿滿,“通過深化‘小田并大田’改革,不斷延長產業鏈條,村集體經濟才能做大做強,村民增收致富路才能越走越寬。”

邳州:

“一組一田”點亮增收“薯”光

一年好景在春耕。2月28日,邳州市四戶鎮的農戶們正搶抓農時,利用流轉出的土地全力推進“訂單土豆”種植工作,奏響春耕序曲。

在四戶鎮崗子村土豆種植基地,20多位村民正在忙碌著除草、耕地、打窩、播種、覆膜,他們精心將優質土豆種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期待今年能夠收獲滿滿。

“這可不是普通的土豆,這是我們的‘金豆豆’。”基地負責人李輝才自豪地說,崗子村的“大西洋”土豆是上海百事食品公司薯片加工的原料。該村與上海百事公司簽訂合同后,在播種期,百事公司會將土豆種子直接從倉庫調配到當地,土豆收獲時,也會由公司統一發車進行運輸。農戶可以從中獲得十分可觀的經濟收益。

“公司免費提供種子給大戶,大戶承包土地,再將土地和種子分給農戶種植管理,收益按照‘4:4:2’的比例分配。”李輝才介紹說,這種“公司+大戶+農戶”的合作模式在提高土地產出效益的同時,也讓村民實現了“不離土不離鄉,就能致富奔小康”。

今年,四戶鎮積極探索“小田并大田”新模式,變“一戶一田”為“一組一田”“多組一田”,崗子村的“金豆豆”成了全村人的“致富豆”。“土地合并后,我們又新增1000畝地,總種植面積達到了2700畝。”算起今年的預計收入,李輝才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每畝土豆的產量約6500斤,每畝純收入約2000元,今年預計收入540萬元。”

沿著“富民增收”這條主線,四戶鎮堅持把“小田并大田”作為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滿足群眾需求。“結合‘小田變大田’改革,我們正在加快推進‘一戶一田’變‘一組一田’,計劃2024年下半年在全鎮規模流轉土地5000畝以上。”四戶鎮黨委委員、紀委書記董野表示,當前,四戶鎮正在全面對接上海百事公司等龍頭企業,盤活現有土地資源,在全鎮范圍內形成“一區多片”規模種植基地,通過以集體帶農戶、以質量保效益,持續做大訂單品類和體量,加快推動村集體和農戶的雙增收。

新沂:

化零為整 讓田地收益“1+1>2”

近年來,新沂市深入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通過小并大、短變長、彎取直等田塊整治措施,將錯落分布的“小田”整合成方正平整的“大田”,零星耕地集中連片后,平整了土地、改良了土壤,耕地質量得到提升,真正讓“糧田”變成“良田”,實現農田增量、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春節前后的雨雪冰凍天氣對返青小麥恢復生長帶來較大的影響,在新店鎮小湖村,種植戶許陸軍這幾天都忙著對自家的田地進行植保作業。他承包的土地約80畝,“能種這么大塊田,以前想都不敢想,以往按照出生人口來分配土地,每家的地都是東一塊西一塊,種植起來很費功夫,經過‘小田并大田’后統一管理,如今實現增產40%。”

昔日,受土地等級和基礎設施差別較大等因素影響,新店鎮采取地塊“肥瘦”和遠近搭配的方式,把不同等級的土地“分塊”承包到戶,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三四塊品質不等的小田。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小田作業的局限性越來越凸顯。2022年,新店鎮小湖村經過村民同意,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前提下,對土地進行流轉,并通過專業合作社進行科學管理,最終形成了連片成方的高標準農田。

小湖村黨總支副書記陸啟銳說:“小湖村通過土地流轉,將原有1700多畝小田塊合并成1800多畝的大田塊,進行標準化種植,通過科學種植、現代化管理,提高丘陵地區糧食產量,一舉三得。不僅村民勞動力得到解放,村集體還能拿到分紅,壯大集體收入。”

“實施‘小田并大田’,整合零散地塊,過去種植產量低,很難承包流轉出去的土地搖身變成了‘肥田’。新店鎮通過‘小田并大田’,將細碎田塊增產潛力的做法,表面看是簡單的重整與合并,實際形成了‘1+1>2 ’的疊加效應。”新店鎮農業農村辦公室張方超表示。

老百姓的田還是那塊田,變的是大家種田的理念。近年來,新沂市率先探索“小田并大田”試點工作,因地制宜實施“一戶一田”土地綜合改革,通過土地托管、土地流轉、土地置換三種模式融合,把全市各村零散土地整合集中起來,由過去傳統的一家一戶單兵作戰發展為規模化、集約化種植,走特色農業發展之路。截至去年,新沂市將2824塊小地塊整合成53塊大地塊,完成面積8974.02畝,涉及戶數2896戶。通過這一舉措,農作物生產平均每畝節約成本約60元,農作物機播、機收平均每畝節約成本約80元,老百姓種田又有了新盼頭!

銅山:

“黨建+股田制” 催發田地增收力

通過“黨建+股田制”推動“大田”整合,銅山區的土地如今“肥力”更旺,增收能力更強。

房村鎮馬家村,早些年是發展乏力的經濟薄弱村,這幾年通過實施“黨建+股田制”,打造富硒產業,打了翻身仗。

“2019年,村里流轉1200畝土地,在后方幫扶單位的牽線下,種植富硒大米,最初銷售也靠幫扶單位幫襯,但后來咱村不斷調整優良品種,改進種植技術,‘富硒村’的名氣越來越響。”馬家村黨支部書記曹新光告訴記者,如今馬家村已實現了村集體年收入過百萬元的突破。

棠張鎮躍進村成立合作社后,引導農民帶地入股,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該村黨總支書記馬杰介紹,全村2500畝糧田全部入股,一畝計一股,由合作社進行托管耕種;每畝一千斤糧食作保底,每年純收入以3:3:4的比例進行分紅,其中村集體提取30%,合作社提取30%的公益金,40%用于合作社社員即全體村民分紅。

躍進村還為此成立了農機合作社,配置插秧機、播種機、收割脫粒機、無人植保機等30余臺。“三夏”大忙時節,以前需要幾百名勞動力的土地種植,現在只要幾個人就能輕松完成,其他村民卸下了耕作重擔、騰出了致富雙手。

銅山區以“黨建+股田制”在現有土地政策不變的前提下,突破小田分割的界線。通過對溝路渠等重新整合布局,有效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可以增加耕地面積3%—5%。以經營規模1000畝為例,按照“六個一”的經營管理要求,種植糧食作物(稻、麥),通過農資團購可節省成本約1.6萬元,通過推行機械化,可節省開支約2萬元,通過新品種新技術運用,每畝增產10%—15%,加上平整土地多出的土地收入,每畝可實現純收入300元左右。

目前,“黨建+股田制”已覆蓋銅山128個行政村,經營面積突破9萬畝,帶動股田村平均增收超20萬元。

賈汪:

農田成片 提質增效

一手拿著筆,一手拿著本子,2月27日,全國人大代表,賈汪區紫莊鎮岐山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楊永來到位于該村的金滿地家庭農場,調研探索通過土地規模化經營,逐步解決農田細碎化問題,推動農田集中連片、提質增效。

楊永指著一片30余畝的大田告訴記者:“這一片是流轉區,十多戶村民的地都在這里。經過流轉整合后,由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和專業合作社等社會化規模經營主體流轉,再以每畝1000元的租金返還到村民手中。”

賈汪區近期出臺了《賈汪區穩妥開展“小田變大田”解決承包地細碎化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指出采取“承包權不動,經營權連片”方式,試點村在充分尊重農戶意愿、保證農戶確權面積不變的前提下,因村制宜探索實現“小田變大田”有效模式,解決承包地細碎化問題。紫莊鎮是賈汪區推進此項工作的改革試點地區。

“岐山村原有耕地5031畝,分成3624個小地塊,經過土地整合后,現有耕地140塊、溢出土地84畝。現有耕地中最大地塊占地330畝。”楊永告訴記者。

伴隨著陣陣“嗡嗡”聲,一臺植保無人機騰空而起,勻速向眼前綠油油的麥田飛去……80后“飛手”鹿呂要正在操控手機,“指揮”無人機將水肥均勻噴灑在麥田里。

鹿呂要今年40歲,是金滿地家庭農場的農場主。目前,該農場流轉承包土地面積500余畝,實行稻麥輪作,是岐山村農場耕、種、管、收實現全程機械化的先行者。“小地塊不好使用植保無人機,得靠人工施肥,比較麻煩,耗時費力,成本還高。”鹿呂要說,“使用植保無人機就方便多了,一天可以施肥600余畝,估計每畝地每年的成本可以降低約200元。”

《賈汪區穩妥開展“小田變大田”解決承包地細碎化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中提出,主要推廣四種模式:土地置換,“一戶一塊田”連片自種型;主體競拍,“數字田塊”集中流轉型;黨建引領,村集體自主經營型;小塊預留,“微菜園”滿足保障型。

“我們在土地整合過程中還面臨一些問題。”楊永直截了當地說。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在今年的代表建議中,楊永著重思考了土地規模化經營問題。“鼓勵村集體牽頭,引導農民以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成立集體經濟合作社,實行統一經營、統一管理、保底分紅和再分配,形成‘村集體+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現集體新型經營主體、農民共享規模經營增收成果。”楊永如是說。

記者:龔嚴巍 李薇薇 武佩劍 周雙雙 王海春 胡明慧 李權 張雷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