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木成林,郁郁蔥蔥,一座森林就是一個儲碳庫。
在鹽城,林木覆蓋率達四分之一,成片中山杉、烏桕等耐鹽樹種染綠沿海灘涂,城市鄉村抬頭見綠,滿目逢春……一抹抹綠,昭示著生機與希望。
科學開展綠化,不斷增加森林碳匯儲量是“雙碳”目標達成的有效方式之一。鹽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推進國土綠化,推深做實林長制,探索開展碳匯林建設,提升生態碳匯能力,為推動全市高質量發展夯實綠色根基。
水清岸綠蟒蛇河 陸慶國 攝
積極推進森林碳匯試點建設
穿行在鹽城林場中,兩旁的樹林錯落有致,一眼望不到邊際。春風中,在勝利管理區二中溝南的碳匯監測林,烏桕、楊樹、櫸樹等苗木橫成排、豎成列,迎風舒展著枝條。
鹽城林場創建于1959年,現有林地2.85萬畝,林木蓄積量約6萬立方米,是江蘇沿海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樣性資源寶庫。2022年,鹽城林場成功入選國家級森林碳匯試點林場,成為全省唯一、全國僅有21家國有林場獲批的碳匯試點單位。
鹽城林場黨總支書記、場長徐志標說,鹽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碳匯林建設,市級財政先后共補助林場400萬元進行碳匯林試點建設。近年來,林場積極探索典型困難立地區域林業固碳增匯模式、基于遙感的碳匯計量監測、碳匯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目前,鹽城林場已探索建設碳匯試驗基地200畝,其中碳匯監測林和碳匯對比林各100畝,栽植無絮楊、櫸樹、烏桕、苦楝、桑樹、薄殼山核桃等苗木22000株,探索完成純林、混交林、喬灌結合三種造林模式,進行了烏桕、三角楓、元寶楓三個樹種的混交叢生對比林試驗,同時開展碳匯監測基礎研究工作。
鹽城林場森林覆蓋率已達90%以上,新造林面積提升空間有限,且立地條件多為低洼灘地、鹽堿地,如何實現典型困難立地下撫育增匯的目標?林場在委托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華東調查規劃院來場全面調查摸清家底的情況下,自2023年起,利用三年時間對原亞行項目區近6000畝密度高的林木進行先行撫育。
通過精準提升、優化樹種、修剪、施肥等經營措施,從而有效提高全場森林質量、提高單位面積的蓄積量,同時布設監測樣地,進行碳匯監測以及經營前后的效果對比。截至目前,已完成閘南管理區540畝的水杉、落羽杉、紫薇和櫻花等樹木的撫育和精準提升等工作。
作為國家級森林碳匯試點林場,鹽城林場將積極開展植樹造林及林木撫育工作,全面完成新造林及低質低效林改造任務,通過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和森林經營質量,以世界自然遺產地為依托,為助力協調推進全社會降碳、減污、擴綠,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發揮重要作用。
射陽千鶴湖 吉東育 攝
綠美鹽城釋放林業碳匯潛力
煙花三月,草長鶯飛。當前,鹽城各地掀起了春季植樹的熱潮。
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和吸碳器,關系到氣候變化。森林植被通過光合作用可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發揮巨大的碳匯功能,并具有碳匯量大、成本低、生態附加值高等特點。
多年來,鹽城市深入推進國土綠化行動,增加碳匯總量,厚植綠色家底,全市森林覆蓋面積538萬畝。2023年,全市共完成新造成片林1.47萬畝,林木覆蓋率達25.2%、高于全省1.14個百分點。其中,新增造林0.47萬畝,新建和更新完善農田林網控制面積27.9萬畝,四旁零星植樹474.2萬株,超額完成省下達的年度目標。
2024年,鹽城市將打好造林綠化攻堅戰,充分發揮林長制統領作用,進一步健全市、縣、鎮、村四級林長體系,科學推進國土綠化,加快建設黃河故道綠色生態廊道,全面實施綠美村莊提升工程,全年開展成片造林1.6萬畝,新建綠美村莊35個。加強森林資源日常管護,嚴格林木采伐管理,織密有害生物防治網絡,林木覆蓋率不低于25.2%,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13‰以下。
鹽城市綠委辦最近向社會公布了87個義務植樹點,方便群眾就近參與植樹,反響熱烈。市民紛紛前往就近植樹點通過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認種認養、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履“植”盡責,為建設美麗鹽城貢獻一份力量。
在鹽城,愛綠護綠正蔚然成風。2023年,全市開展各類綠化宣傳268場次,義務植樹活動376場次。植樹護綠,正融入群眾日常生活。鹽城建立起各級“互聯網+義務植樹”基地,拓寬“認種、認養、認捐”渠道,提高群眾參與度。
大洋灣濕地公園 張偉 攝
生態撫育增強森林碳匯質效
森林之綠,也講質量。鹽城森林的規模不小,但質量有待進一步優化。鹽城市積極加強低效林改造和退化林修復,持續提高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提升森林的碳匯能力。
在東臺新曹農場的低效林改造項目現場,櫸樹、櫻花等樹種長勢良好。“原來的楊樹病蟲害較為嚴重,在改造時選用了病蟲害較少、景觀效果和經濟效益都較好的樹種,提升林木的覆蓋率和蓄積量。”東臺市林業中心副主任潘玉雯介紹。
提高森林碳匯僅有“量”的提高還不夠,還需要森林生態功能“質”的提升。東臺市有序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2023年,東臺市林場科學編制森林經營方案,確定森林主導功能、經營目標、經營類型和經營措施,按時序推進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1000畝。
提高森林質量,增強碳匯能力。“高質量推進植樹造林、綠化國土,通過科學的撫育經營提高森林蓄積量,就是在為生態碳匯能力做‘加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貢獻。”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造林處處長劉彧辰說。科學研究顯示,林木每增長1立方米蓄積量,可平均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出1.62噸氧氣。
新洋港河畔 仇愛武 攝
在大豐區林場,經過改造和修復的水杉、楊樹等人工林,林分結構更加合理健康。“這些林地樹種結構單一,相當一部分土層瘠薄,加之處于鹽堿地,不能滿足其生態特性的要求,出現栽植密度稀疏、樹木死亡、林中‘空窗’等現象。”大豐區林場旅游開發科科長管斌說。
大豐區林業工作站站長李乃翔介紹,近年來,大豐區實施低效林改造和退化林修復項目1500畝,主要改造和修復對象為大豐區林場和上海農場經營管理的防護林和用材林,主要樹種為水杉、楊樹、銀杏、白蠟等,綜合運用割灌除草、修枝、施肥、補植補造等措施,對林分結構不盡合理、已退化的林分進行修復。項目實施后,有效提升森林資源質量,增強森林生態防護效益,林地產出率可提高20%以上,同時有利于帶動林農參與森林經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