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實驗室。馮芃攝
“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是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3月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提出的殷切囑托。
南京作為科教名城,大學大院大所林立,決定了其在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中具有明顯優勢和可為空間。
過去一年,全市上下感恩奮進、敢作善為,充分發揮科教優勢,制定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行動方案和推進產業強市行動計劃,以創新策源之強、產業發展之新、深化改革之勇,充分釋放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潛力及強大動能,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創新南京實現量變、質變、裂變“三變”。全市有效期內高企突破1萬家,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000億元、增長16%,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建設步入快車道。
量變:深挖“創新富礦”,“南京產”科技高光頻現
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必須具有與之匹配的科技創新策源功能。
作為科教名城,云集的高校科研院所、國家級平臺,顯然是南京的一座“創新富礦”。可如何使“富礦”時時有高標準產出?
胸懷“國之大者”,扛起使命擔當。南京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紫金山實驗室再次被置于聚光燈下。這個十余年前謀劃布局的實驗室,一直面向網絡通信與安全領域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和“卡脖子”技術攻關,創造了網絡通信與安全領域多項“全球第一”。
在紫金山實驗室向北20多公里處,麒麟科創園,一個除北京中關村外“中國科學院系”創新資源集聚程度最高的高地正在崛起。當前,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地湖所正全面啟動搬遷,南京天光所部分實驗室儀器設備已搬遷并投入科研調試。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在寧研究所正把搶占科技制高點作為核心任務,有力推進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建設,系統研究湖泊與流域水安全、古生物學與油氣地層應用、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等3個在寧重點實驗室重組建設已取得積極進展。
再看芯片領域,南京另一重大平臺——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南京)已實現第三代半導體SIC(碳化硅)芯片的自主量產,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南京全市上下正以全新的眼光審視自身科技創新優勢,用心用力充分聚合貫通科教資源,與在寧高校院所保持緊密高效的溝通對接,因地制宜打造一流高端研發平臺,高標準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國字號實驗室,全力支持中國科學院在寧科研機構建設,全方位支持頂尖科學家領銜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著力鍛造戰略科技力量,筑牢創新“內核”。
2024年,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再次點名紫金山實驗室,要支持其重大科技任務攻關。這座城市,還建立了南京市校(院)地合作聯席會議制度,并與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重點高校科研院所簽署新一輪戰略合作協議。部分在寧高校正建設物理、合成生物、應用數學等基礎科學中心和研究中心。
南京在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上持續發力,造就了“南京產”原始創新成果迭出的高光時刻:紫金山實驗室建立業界首個6G綜合實驗室,尤肖虎院士團隊創新性地將6G技術應用于5G系統,頻譜效率提升10倍以上;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成功克隆水稻秈粳亞種關鍵基因,為優質高產育種和廣親和水稻種質資源創制提供有力支撐;“問天I”類腦超級計算機、“源圖”開源軟件供應鏈平臺取得重大成果;紫金山天文臺作為首席科學家單位參與研制的我國首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夸父一號”在軌運行一周年,衛星數據和科學軟件面向國際正式發布……
2023年,南京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預計超過3.82%;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全球排名升至第6,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居全國第4。
質變:向未來布局,激發產業向新動能
戰略科技力量的鍛造只是第一步,如何把富集的創新資源高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南京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時必須思考的重要命題。
細剖一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案例,或可窺見南京的答題思路。
生物醫藥產業,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競爭的焦點賽道之一。南京在該領域科研條件堅實,產業基礎雄厚。這里不僅擁有多所生物醫藥領域專業院校,20多所全國重點高校也開設了生物醫藥相關專業;還擁有各類創新平臺約200家,涵蓋藥物篩選、動物實驗、安全性評價、臨床試驗等新藥創制關鍵環節;生物醫藥企業眾多,多家企業處于行業和細分領域龍頭地位。
如何乘勢而上?南京不僅先后出臺一攬子政策文件,提高政策精準度,將生物醫藥作為重點培育壯大的創新型產業集群之一,還在去年成立中共南京市生物醫藥產業鏈黨委,依托組織、發改、工信、科技等職能部門,以園區板塊為支點,以骨干企業為紐帶,將高校、院所、企業、醫療機構有機鏈接,推動全市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這也是南京首個市級產業鏈黨委。
為支持產業研發創新,南京還建立藥械研發全周期獎勵機制,支持在寧企業和醫院在臨床前技術突破、多中心臨床試驗、醫工合作轉化等方面開展原創性研究。
企業“包袱”輕了,創新意愿自然就高了。先聲藥業副總裁史瑞文博士介紹,作為一家在南京“土生土長”的生物醫藥企業,先聲藥業近幾年來將創新和研發作為核心驅動力,研發費用17.28億元,研發投入占比27.3%,3年內成功推動4款差異化創新藥進入商業化階段。
2023年,南京生物醫藥產業營收達2000億元,4個1類創新藥獲批進入國內市場,數量位居全國第2。
釋放科教優勢,體系化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一條產業向新的“南京路徑”已清晰明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南京在更多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持續發力,搶占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基因與細胞、元宇宙、未來網絡與先進通信、儲能與氫能等六大引領突破的未來產業新賽道。2023年,南京形成1個8000億級和6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江北新區生物藥品制品制造創新型產業集群獲批成為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軟件和信息服務、智能電網入選首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萬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2.3萬家。
3月18日,南京校地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座談會召開。十余所高校院所的相關負責人圍繞“如何推動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等話題,直抒己見、暢所欲言。政府部門誠懇聆聽、認真研究吸收。這座城市,正全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創新鏈前后端協同、產業鏈上下游聯動。
裂變:持續深化改革,讓創新浪潮連綿奔涌
與自然界生態系統近似,創新生態關乎南京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的源頭活水能否連綿奔涌。
南京如何寫好這篇“大文章”?從獲批建設國家級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到科技部批復同意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如今回首探究,不難發現,南京早已潑墨揮毫。
一項創新之舉是讓“家門口”的驛站,成為科技企業融資的“好搭子”——作為江蘇省至今唯一獲批的國家級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南京在全市范圍內建立起18家科創金融服務驛站,每月按期舉行“科技金融雙周匯”品牌活動,一期一主題,從政策宣介到融資培訓,再到企業路演,打通金融服務科創企業的“最后一公里”,推進“科技—產業—金融”深度融合。
江蘇天辰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財務總監周騰對此深有感觸。“公司主要面向企業出售生產設備,去年不少客戶改變付款方式,導致回款進度變慢,企業短期出現資金周轉難的問題。我們屬于制造業企業,國家這兩年融資政策向實體制造業傾斜,但以普惠金融居多,融資金額小;二來審批流程時間也長,一時難以救急。”周騰告訴記者,轉機很快到來,“這得益于江寧開發區科創金融驛站的幫忙。驛站站點距離我們企業很近,經常上門來問需求。有一次上門時知道我們有融資需求后,就‘量身打造’了貸款方案,很快3000萬元短期貸款的資金就到賬了。”
此外,修訂后的《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于3月1日起正式實施,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提供支撐。
據了解,這是1995年該《條例》施行以來首次“大修”。《條例》共十章七十四條,圍繞服務地方發展戰略目標,強化結果導向科學研究,聚焦產業科技創新引領,突出科技人才支撐作用,注重科技創新合作和開放,著力構建科技創新支撐生態,旨在形成從目標錨定、路徑選擇、要素支撐到生態培育的閉環。
顯然,南京在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上還擁有更多探索空間,一系列創新要素將被串聯起來,轉化出更優質、更豐富的科技成果,繼而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一年春作首,萬事干為先。眼下,南京正以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牽引,聚焦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釋放產業向新而行、高質量發展的“春季信號”。可以預見,產業科技創新的浪潮,將在南京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