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圖片看視頻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耕春管正當時。江蘇南通各地采用智慧管理平臺,無人機成新農機,“科技范”十足的場景給今年的春耕生產帶來新變化,為農業增產豐收奠定基礎。
眼下,正是小麥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在海安開發區品建村季和智慧農業種植基地,農技人員正指導農場主對地力不均地塊進行分類肥施指導,促進苗情轉化。
季和智慧農業種植基地是海安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區的一部分。種植面積達到1900多畝。但基地只有9名固定員工,以往這種零散長勢欠佳的地塊較難及時發現,海安市數字大田智慧管理平臺的“上線”做到苗情全面掌握,讓農技服務精準提供。南通季和智慧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昌明介紹:“我們這邊主要采取智慧化農場模式,通過音像資料,能隨時發現地里面存在的某些問題,隨時督促指導,確保每類苗都健壯,產量才能提高。”
2023年,海安率先啟動了“數字農業”項目建設,打造智慧農田新模式。在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域,打造融智能灌溉、耕地質量及病蟲害監測等于一體的“數字農田”。建成數字大田智慧管理平臺,通過數字大田“駕駛艙”,地塊、長勢等信息一目了然。每一方田塊都有“數字身份”,在春耕春管中,提供精準田管“配方”。眼下,預防紋枯病的農藥已經噴灑,系統將進一步對苗情展開監測。
在啟東,無人機成了種糧好幫手,春耕春管跑出了“加速度”。啟東惠萍鎮種糧大戶杜華鵬正趁著晴好天氣,使用無人機噴灑農藥。同樣一畝地,傳統的人工噴灑需要半個多小時,用無人機,不到兩分鐘就可以搞定。而且通過高霧化,比傳統殺菌的效果更好。
機械化不只提高生產效率,更重要的是解決了農村人力短缺難題。杜華鵬投資了30多萬元購置了大疆T40和自走式植保機,有了各式農機幫助,他一個人就能搞定850多畝承包地病蟲害防治和水肥管理。
在通州區金沙街道港北村高標準農田示范區,植保無人機在飛手的操控下,均勻地將農藥噴灑在油菜田間。一名飛手每天可完成500畝的施肥任務。今年2月以來低溫雨雪天氣頻繁,通州區油菜菌核病病株率超10%,是去年的3倍以上。目前是油菜病蟲害的發生期和藥劑防治的關鍵期。
今年,通州區油菜種植面積12萬畝,小麥種植面積25萬畝,接下來,將繼續精細精準提升播種質量、環環緊扣抓好春耕生產,為奪取夏糧豐收提供有力支撐。(記者 肖巧云 顧鋒 何峰 丁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