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境內,無錫市濱湖區是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和環太湖科創圈等多級重要戰略的推進節點,更是為數不多擁有豐富科研院所創新資源的區域。太湖北岸,創新一直是這片湖灣獨特的基因,也是這片湖灣突出的氣質。在這里發展新質生產力,有條件、有優勢。原創性、顛覆性的科技創新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在這片湖灣,科技創新的“制高點”是一條“院所路”——山水東路。2024年春天,從這條路到其周邊的科創谷再到外部的環太湖科創圈,由新科技、新布局引發的創新優勢和新質生產力又在加速凸顯,不斷激發出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一條路
院所集中,科學“從0到1”加速突破
無錫南部,山水城境內有條山水東路,南北走向,11.8公里長,雙向四車道,起點蠡湖,終點太湖,南側是風景如畫的長廣溪濕地,北側是延綿不斷的軍嶂山山脈。剛過驚蟄,天氣乍暖還寒,但春氣已經萌動,樹木開始吐出新芽。
山水東路沿線集中了江南大學、東南大學無錫校區、中國船舶七〇二所、江南計算技術研究所、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航空工業雷華電子技術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航天新氣象、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等一大批科研院所,“奮斗者”號、“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都是在這里誕生的。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龍年春天,山水東路上的科技創新上又跑出了新“加速度”。
“蛟龍”身影首現南大西洋,七〇二所為全程技術保障單位。截至2月底,“蛟龍”在南大西洋順利完成23次下潛,并創造了9天9潛的下潛新紀錄,獲得了盲蝦、貽貝等熱液區典型生物類群,初步證實南大西洋的熱液生物群落與北大西洋有高度的相似性,并將大西洋熱液生物區系的南部邊界向南擴展1300公里,為識別南大西洋生物多樣性熱點區提供科學支撐。本次“蛟龍”下潛取得的成果填補了南大西洋生物多樣性調查空白,助力人類更好地認識深海、保護深海、利用深海。
“下潛”有新發現,“上天”有新應用。
航天新氣象是目前國內唯一覆蓋“空天地海”一體化綜合性氣象探測儀器裝備及服務提供商,在剛剛結束的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上,航天新氣象很多硬核新科技靈敏度高、抗干擾能力強,填補了國內冬季山地冰雪運動精細化預報技術和產品的空白。
在新科技上,航空工業雷達所也有好消息傳來。中國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近期完成了最后一項高寒試飛任務,其動力裝置、燃油、液壓、飛控、航電和起落架等關鍵系統通過了試飛驗證。作為世界在研的最大水陸兩用飛機,“鯤龍”AG600配裝的“鯤瞳”是國內第一款芯片式二維有源相控陣氣象雷達,可從容應對各類復雜氣象威脅。
3月初,江南大學迎來了一項重要科研成果:國內首臺體外呼吸機膜材料生產裝備成功編織出滿足要求的膜織物材料,為我國在呼吸機領域的自主創新打下了重要基礎。
高樓不多,配套也少,山水東路沿線更多的是往縱深推進的綠化和山脈。在果實上市的季節,這條城市次干道才會熱鬧一些。但是,這條路上“從0到1”的科技突破“熱鬧”場面一直存在,每時每刻,這條路上生生不息的創造力像磁石一樣吸引著頂尖科研機構、高端科研人才紛至沓來。
一片谷
八大園區,產業鏈創新鏈加速“匹配”
山水東路所在的山水城“紅沙灣科學城”區域,形似一條長長的鯨魚,區域面積為7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山體分別為5.4平方公里、24平方公里。山林豐富,空中俯瞰,山水東路像一條美麗的“山谷”,它把“科學城”劃分成了幾乎對等的兩個片區。
這個春天,在科學城,沿山水東路向兩側拓展規劃的一片近7平方公里的“科創谷”呼之欲出,自南向北依次布局了太湖植物園、吳塘門文創園、西林科創園、中國數字教育產業園、車聯網產業創新基地、深海裝備技術產業園、申威產業園和南泉科技園八大園區。
“科創谷”的新空間形態就是要進一步強化山水東路科技創新策源的功能,統籌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在這里科技和產業的“高匹配”已經有了高度彰顯。比如,西林科創園位于山水東路和具區路交叉口東南側,將打造集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開發于一體,校、政、企“三方聯動”,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高科技創新集聚區。位于無錫江南計算技術研究所東側的中國量子科技產業基地將依托研究所的科創優勢,加強與無錫光子芯谷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的聯動協同,推動實用化量子計算機的創新研發。
南泉科技園位于蘇錫常南部高速進入無錫的南門戶,其區域內的航空電子產業園將與山水東路上的56所、607所等院所進行合作共建,建立從基礎研究到產品研發、從生產到客服的航空全產業鏈體系。中國深海裝備技術產業園位于山水東路北段,緊鄰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加速推進科、產融合。
申威產業園依托無錫先進技術研究院及中電科申泰、航天江南等龍頭企業和華云數據、藍創智能等專精特新企業,著力打造“國產CPU+信創整機+云基座+信息安全+辦公軟件”的全鏈式產業園。
有科技、有產業,也有生活。值得期待的是,山水東路“科創谷”未來還將是一個“科、產、城、人”高度融合的未來之城。在寸土寸金的這片區域,當地還在山水東路和山水西路交匯口布局了“科創谷”配套區,占地有68畝,擬建設集購物、餐飲、娛樂、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配套載體。
創新科技成果從產出、轉化到實現產業化,既依托“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也離不開“從1到10”的迭代性創新。而“迭代性創新”需要科技企業的創新助力。據統計,山水城境內擁有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海空天核心裝備、數字影視文化三大核心產業為主導的新興企業3000余家,當前,這些企業正借力區域創新資源優勢,加速開辟未來產業新賽道。
一個圈
技術溢出,助力環太湖科創圈建設
2024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以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為牽引,充分發揮高校院所、科研機構創新策源地作用,加強環太湖、南京、徐州“三大科創圈”建設。2024無錫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山水東路科創谷規劃建設,扎實推進環太湖科創圈建設,持續放大技術溢出效應。
濱湖區擁有108公里長的太湖岸線,在該區“五灣五城”新功能區布局中,紅沙灣科學城位于這段岸線的最東面,往西分別為蠡湖灣未來城、運河灣現代城、九龍灣智造城和靈山灣生態城,定位雖不同,但皆有“科創”共性:未來城要爭當無錫科技新城發展的“領頭羊”,科學城將肩負起太湖灣科創帶“最強大腦”的使命,智造城致力打造具有鮮明特質的現代化“智造名城”。新功能區布局將有助于放大技術溢出效應,助力環太湖科創圈建設。
從外形上看,“東西向的太湖岸線”+ “南北向的山水東路”像把張開的巨大弓箭,山水東路這支“科創之箭”時刻保持著箭在弦上、引而待發的態勢,成為科創圈建設的重要“杠桿”,其所催生的產業之花正在環太湖內外競相綻放。
3月8日,無錫人工養殖長江刀魚首批上市,養殖技術由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研發,刀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肉質鮮嫩,口感好于湖刀、海刀,年內無錫基地可供應商品刀魚300斤以上。
在2023年杭州亞運會上,由七〇二所參與研發制造的5艘新能源游船成為亞運倡導的低碳、環保、生態辦賽要求的生動縮影。當前,憑借先進的船舶設計制造技術,無錫已經成為國內新能源電動船舶的“領跑者”,并構建起了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產業全鏈條。
視線從內河轉向外海,當前海洋科技正在加快從“深海進入”“深海探測”向“深海開發”邁進。近期,七〇二所研制的我國首臺深海采礦車正在做千米海試前的準備,海試一旦成功,采礦車就將從研發走向工程化邁進了一大步。
在助力環太湖科創圈建設上,有獨立研發,更有攜手推動。濱湖牽頭成立的“環太湖院所聯盟”聚焦區域協同創新,加速提升長三角科技創新能力。近日,復旦大學、東南大學蘇州醫療器械研究院等院所又簽約成為聯盟新成員。在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聚變的同時,“湖灣科創”也著眼國家需求,加快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目前,濱湖境內涉及食品科學、深海載人裝備、道路交通安全等領域的國家級創新平臺、院士工作站總數已達19個。
院地、院企合力追“新”,湖灣“院所經濟”穩步增長。2023年,濱湖區院所經濟稅收貢獻5.5億元,同比增長37%。“十四五”前三年,區域高新技術產值比重一直穩居無錫第一。
一年春作首,萬事行為先。從空中俯瞰太湖北岸,北部的“山水東路科創谷” + 南面的“環太湖科創圈”,形似一個大大的“品”字。在推動科技自立自強、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這片湖灣正奮力“挑大梁”,發力打造新質生產力的“出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