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無限好,四月的天空下,全國的消費者們紛紛涌向大自然的懷抱,盡情享受春天的饋贈。在剛剛過去的清明小長假,不論南北,人們紛紛登山、品嘗春季美食、欣賞盛開的春花、逛春季市集,使得“春日經濟”顯得生機勃勃、熱鬧非凡。
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的估算,短短三天的假期里,全國國內旅游人數達到了1.19億人次,相較于2019年同期,增長了11.5%。同時,國內游客的旅游消費也呈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達到了539.5億元,比2019年同期增長了12.7%。在社交網絡上,“全國的景區看起來都像有1億人”成為了熱議的話題,而這股“熱辣滾燙”的假日經濟也揭示了一些新的消費趨勢。
隨著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人們開始追隨繁花的腳步去旅行,各種節令旅游項目激發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北京玉淵潭的櫻花、貴州畢節的杜鵑、河南洛陽的牡丹以及西藏林芝的桃花,都成為了人們短途旅行或“拼假”長途游的熱門目的地,賞花成為了旅游的主旋律。各地巧妙地以花為媒介,打造了一系列賞花產業鏈,將美麗的“顏值”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值”。從“賞花+民宿”到“賞花+美食”,再到“賞花+旅拍”,賞花經濟已經滲透到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為消費者提供了多元化的出游體驗,推動了全時全域的文旅發展。
在這個春天,一些“小而美”的旅游目的地也展現出了“大生機”。甘肅天水因一碗麻辣燙而聲名大噪,福建泉州則憑借一頂“簪花圍”吸引無數眼球。這些特色文旅標簽不僅為這些小地方帶來了巨大的流量,也成功地將這些流量轉化為了實際的消費。隨著游客群體逐漸年輕化,文旅IP的網絡知名度成為了吸引消費者的關鍵。這些網紅旅游地在抓住流量密碼的同時,也在不斷優化服務細節、提升消費體驗,主打一個“寵愛”游客的策略,穩穩地留住了這批“富貴”的游客。
傳統節日與非遺文化的“跨界”也催生了新的消費趨勢。清明時節,傳統服飾、茶文化和陶藝制作等富含“中國風”的元素在市場上大受歡迎。特別是以馬面裙為代表的時尚春季穿搭,更是帶動了新中式服裝產業的快速增長。漢服約拍、漢服游園、漢服角色扮演等體驗服務也順勢興起,為消費者提供了互動式、沉浸式的體驗。傳統文化已經不再是塵封的記憶,而是成為了消費者塑造個性、建立生活儀式感和尋找情感共鳴的“密碼”。
同時,在挖掘新型消費潛力、推動市場活力持續高漲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注重表面的包裝和感官刺激,更要堅持厚積薄發、持續創新的原則,緊跟新興消費理念,拓展消費場景的外延,以真實、原汁原味的體驗贏得消費者的心。
充滿活力的“春日經濟”啟示我們,只有從節令文化中尋找商機、把握機遇,延長季節性消費的鏈條和熱度,才能讓“限定之美”轉變為持久的文旅繁榮。(王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