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瑾
傳統戲曲和曲藝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娛樂多元化中式微的它們,如何在新時代煥發光彩,贏得觀眾、開拓市場,是縈繞在徐州演藝人心中的難題。
3月29日晚,江蘇省梆子劇院原創梆子戲《大運河畔·戶部山》首演在中國礦業大學舉行。演出之后,來自全國各地的戲曲名家、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對傳統戲曲的創作、現代傳承作了交流探討。
近年來,徐州梆子、江蘇柳琴戲、徐州琴書徐州三大“國字號”非遺項目好劇頻頻。面對新時代的新需求,演藝人不斷探索新方式新場景,喚起觀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國粹藝術的熱情,力爭在徐州越來越熱的文旅市場,贏得更多的舞臺。
傳統戲都市味
“窮北關,富南關,有錢人住在戶部山。八大家山上起宅院,戶部山徐州寶地運河岸,江淮人誰不仰望戶部山。”《大運河畔·戶部山》第一幕,充滿徐州味的唱詞引起觀眾共鳴,掌聲四起。
戶部山是徐州一張底蘊深厚的文化名片,山上的每個家族背后都有很多故事。用傳統戲曲打造地方IP大戲,首演毫無懸念地引發觀眾的極高興趣。
醞釀于2020年的《大運河畔·戶部山》,講述了清末大運河畔徐州戶部山的徽商世家當家女人徐鈺敏,在津浦鐵路修建、英德等外國資本虎視眈眈覬覦中國路權之際,克服困難,拋散家財出資修建津浦鐵路的故事。
“千年大運河,一條津浦線。情義徐州人,古今戶部山。”女主角徐鈺敏的扮演者、省梆子劇院院長燕凌介紹,“在家國危難情勢下,徐鈺敏與齊國良等為代表的仁人志士憂國憂民,為百姓福祉不惜毀家紓難,使津浦鐵路徐州段順利修建,詮釋了儒商的責任擔當。”
大運河連通南北、貫穿古今,見證時代風云、眾生命運,隨國運起伏幾經興衰。徐州曾經是明清時期大運河沿岸的重要碼頭,溝通南北,五省通衢。去年秋,《大運河畔·戶部山》劇組多次到戶部山了解大運河的歷史,在明清古建筑中體驗明清大戶人家昔日的繁華,了解清末民初時,徐州從運河漕運糧道轉換到東西鐵路樞紐的時代背景。
燕凌形容《大運河畔·戶部山》是120年前的徐州古裝都市劇:“戶部山在當時是徐州的富人聚居地,居民的文化層次也高。我扮演的徐鈺敏是一個富家媳婦,心憂家國。她外形大氣穩重。為了塑造好這個人物,我們邀請了全國知名的造型服裝化妝師、一級舞美藍玲老師,從扮相上解決了我的后顧之憂。”
此劇在唱腔上和燕凌飾主角的《母親》也大不相同。她說:“《母親》表現的是淮海戰役支前故事,鄉土氣息濃厚,聲音高亢,奔放有力。在《大運河畔·戶部山》中,唱腔要內斂柔美些,在伴奏上使用了京胡,更顯洋氣些。總之,我們從舞美、服裝到唱腔,都在努力詮釋徐州100年前的都市味道。”
講好徐州故事
“中國戲曲的‘北雄南秀’,不用走出江蘇,就能感受得非常真切。作為梆子戲毫無疑義的代表,江蘇省梆子劇院的盛衰關聯著江蘇戲曲的寬度與厚度。繼梆子戲《母親》之后,《大運河畔·戶部山》橫空出世,是近年來江蘇戲曲一道炫目的亮色。”首演第二天的研討會上,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江蘇戲曲研究中心主任王寧列舉該戲亮點時說。
“首先是切點精準,它選擇了清末一個(運)河與(鐵)路交替的時代,表現生活在徐州大運河畔人們認知和觀念的變化,讓時代的風云變幻,在末世人們內心得以映射。正仿佛一本厚厚的冊頁,作者為我們翻開的是最有意義的那一頁。”王寧列舉,“還有就是戲曲走戲非常簡凈,群場戲有生氣、有動感,戲劇的伏應穿插到位,演員表演非常棒,劇種特色鮮明,既有原生梆子戲的‘北方氣質’,又不乏江南戲曲的細膩秀麗。”
戲劇評論家、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孫紅俠稱贊《大運河畔·戶部山》是“一部以舞臺的方式講述‘徐州故事’的作品,是講述近代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覺醒與擔當,于國仇家難中不屈抗爭、銳意崛起的故事。”
“‘千里江淮一脈流’流淌的是什么?是生活在大運河畔、戶部山下的人之性情、品質、家國情懷與精神血脈。《大運河畔·戶部山》將故事的背景置于津浦鐵路修建之際的晚清民初,巧妙地將故事情節與徐州本地的風土掌故相結合。”孫紅俠評論,“以地方劇種弘揚地方文化,以創作實踐回應新時代命題,這樣的劇作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和肯定。”
河南省戲劇文學學會會長、《大運河畔·戶部山》編劇姚金成回顧:“這個故事的原始素材,是我們在戶部山采訪時聽到的——戶部山有幾家商戶,都因修津浦鐵路而破產,有的還失去了戶部山的祖宅。他們是中國早期鐵路的鋪路石,他們承載了風雨如磐年代中國鐵路的延伸和火車的轟鳴,卻沒有人能記得他們的姓名。這些人物和他們的悲歡離合在我們的寫作過程中越來越清晰、越來越生動,讓我感動落淚、唏噓不止。
抓年輕人的心
細心的市民會發現,徐州演藝集團新排的幾部大戲梆子戲《曙光》、柳琴戲《彭城兒女》等,都選擇了在中國礦業大學明德禮堂首演或巡演。
“究其原因,不僅是因為徐州尚沒有可供大型演出的專業大劇院,還有就是演藝圈人都看中了中國礦業大學高素質的學生、年輕的觀眾群。抓住這些優秀青年的心,便能在同齡人當中起到時尚引領作用。”徐州演藝集團董事長吳笛說。
《大運河畔·戶部山》首演之后,在學生群中引發了一番討論和分享。中國礦業大學博士生胡藝瀟說:“有幸在校園里看到這部精彩大戲,直觀感受十分驚喜,也因此對徐州的傳統文化有了新的了解。”本科生袁嘉晟說:“作為一名徐州的大學生,這部劇讓我深刻理解徐州厚重的歷史文化。當我再次走進戶部山、穿梭于古巷院落時,讀懂了更多時光在這里留下的印跡。”
怎樣用傳統戲曲與現代生活相結合,讓年輕觀眾與戲曲“雙向奔赴”?徐州演藝人一直在努力。
以徐州大運河IP打造的柳琴戲《窯灣往事》與《大運河畔·戶部山》題材類似。該劇問世于2022年11月,由江蘇省柳琴劇院原創。
位于大運河與駱馬湖交匯處的窯灣古鎮,富有古老運河的商貿傳統和明清遺韻。《窯灣往事》采取雙線結構,從現代古建筑修復師時揚在古鎮吳家老宅拾得一封素箋開始,通過運河女兒吳青鸞的一段情感經歷,對清末窯灣古鎮進行了有溫度的梳理。全劇以兩個不同時代人物的沖擊與對比,呈現開放、融合、進步的大運河文化特征。
“鄉土的劇種,不鄉土的氣質”“傳統的特點,不傳統的表達”,《窯灣往事》一劇同樣在年輕觀眾群體中引發共鳴,在進廠礦、學校的惠民演出中收獲好評。
為了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和喜愛傳統戲曲藝術,4月2日,江蘇省柳琴劇院與徐州培棟實驗學校舉辦了“戲曲進校園”暨共建單位簽約儀式。在當天的《窯灣往事》和戲曲行當展示環節,演員們通過精湛的技藝和生動的表演,讓同學們對戲曲有了更加直觀的了解。活動現場,同學們積極上臺體驗,歡聲笑語不斷。
接班人在舞臺
“以戲帶功”是戲曲專業訓練中最有效的教學手段,學生能夠真正將課堂與舞臺相融合,深刻體會一出戲在臺前幕后每位演職人員的辛勤付出,夯實職業素養。
《大運河畔·戶部山》首演中,江蘇省梆子劇院在江蘇模特藝術學校定向委培的2020級“小梆子班”也參與了演出。初登大舞臺,讓這些十五六歲的學生興奮不已。
“參演不僅鍛煉了他們的專業技能,也是對合作辦學成果的生動展示。這對他們未來的藝術道路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班主任劉子歆介紹。
繼江蘇省梆子劇院在2020年率先重啟戲曲人才合作辦學模式后,江蘇柳琴戲、徐州琴書在培養傳承人方面也有大動作。
2023年6月,24名小學六年級在籍學生和家長,與江蘇省戲劇學校、江蘇省柳琴劇院共同簽訂了六年制委培協議。江蘇省戲劇學校是非遺傳統戲劇傳承人的成長搖籃,學校擁有高層次教師隊伍。此舉在江蘇柳琴戲劇種傳承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注入了發展活力。
作為江蘇三大曲種的徐州琴書,同樣面臨后繼無人之憂。2021年,徐州幼師音樂舞蹈學院與徐州演藝集團開展校企合作,建設徐州琴書傳承基地,徐州琴書一級演員徐妮娜擔任徐州幼師琴書班的產業教授。
就在《大運河畔·戶部山》首演的前一天,由徐妮娜領銜、徐州幼師十幾名學生聯合演出的原創中篇徐州琴書《時代楷模張桂梅》,在徐州工程學院師范學院劇場首演,300多位青年學子觀看了演出。
“首演以后,一天接到徐州3所高校的電話要求巡演。”徐妮娜告訴記者,“太開心了。孩子們需要舞臺歷練,徐州琴書需要更多的年輕觀眾。”
徐州戲曲和曲藝文化絢爛多姿。近年來,徐州積極打造“彭城有戲”品牌,推出“漢風小劇場”。由江蘇省柳琴劇院5位知名演員聯合出演的《淮海老腔》,接地氣,跟時代,在回龍窩國潮漢風館的沉浸式場景演出,火出了圈。
到全市各個小劇場、戲園、茶館看戲、聽琴書,是老徐州們愜意的慢生活。這樣的場景,相信也是市民和游客期盼的城市最美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