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波臺
4月23日,是第29個世界讀書日。各地以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引導人們養成閱讀習慣。打開“書”式生活,不止于今天:無論什么年代,無論身處何地,只要你愿意讀書,便可以從閱讀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開卷有益“愛讀”,延展身之所至。我們常說:腳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耳朵聽不到的聲音,通過文字描述也可以擁有。生活中,我們會受到許多種因素的限制,導致自己囿于一地一時之境況,難以企及更遠的地方,捕獲更多的色彩,增長更多的見識。但是通過閱讀,我們可以擁有多樣的、豐富的經歷。在閱讀中,我們可以穿越五千年歷史長河,與古人來一場對話:有“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的好學,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闊,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唯美;在閱讀中,我們可以漂洋過海,探尋異域的風土人文,乘上凱勒的書之船“帶領著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可以說,讀書是最低成本的“見世面”,愛上閱讀,于飄著油墨的扉頁之間,延展身之所至,通古博今、學貫中西。
書山有路“勤讀”,豐富心之所往。我們常說,你所遇到的問題,在書中都能找到答案。生活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之中,人們時常會迷茫、痛苦,當迷茫之時,不妨也去書中找一下答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給人以力量;在痛苦中,讀懂“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內心也豁達起來。我們無法改變生命的長度,但通過閱讀,可以豐富心靈的厚度。所以,書籍便有了“心靈解藥”的美譽,閱讀可以解惑、可以療傷、可以悅己。當然,閱讀的方法千萬條,“勤”是第一條。書山有路勤為徑,正是打開我們心靈之門的鑰匙。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或驅散迷茫,或撫平焦慮,總有一種智慧能解決生活中碰到的難題。
知行合一“耕讀”,奔赴生之所向。“耕讀傳家,詩書濟世”,中華民族素有讀書濟世、啟智增慧、實現人生價值的優良傳統。我們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耕與讀正如萬里路與萬卷書,總是相輔相成。不讀萬卷書,不知路在何方,不行萬里路,也難以兌現讀萬卷書之價值。“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堅持讀書與思考的統一、知識與運用的結合,才能真正讓讀書成為人生進步的階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所有知識要轉化為能力,都必須躬身實踐。要堅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耕讀”之道,要以思見深、以悟求真,堅持邊讀書邊思考,在總結、思考中領悟萬卷書的精髓要義,做到知其言更知其義、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更要以行踐言、以踐行遠,積極投身實踐課堂,在積尺寸之功中集大成,讓讀過的萬卷書,變成向上的人生路,赴生命之所向往,渡歲月之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