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國資委提出,中央企業、地方大型國有企業特別是行業龍頭企業,要加快實施“AI+”專項行動,力爭“以應用帶技術”加快實現技術迭代升級、增長動能轉換。
大盤謀局,首在度勢。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圍爆火,引發了人工智能領域新一輪的科技競賽。眼下,人工智能不僅能輔助科學研究與藝術創作,還能實現自動駕駛、打造“無人農場”和“黑燈工廠”,成為解鎖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鑰匙。“人工智能+”行動,不僅順應了全球AI發展的潮流,更與中國產業升級的大勢緊密相連,意味著國家正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為引擎的新質生產力,將推動人工智能有序賦能重點領域,體現出從研發到場景應用再到產業打造的全鏈條賦能,也為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業的廣泛應用開啟新篇章。
把握技術創新主導權,夯實發展根基。“人工智能+”是促使未來加速來臨的助推器。《中國人工智能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顯示,67%的中國企業已經開始探索人工智能的應用機會或已經開始進行相關資金投入,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已經邁入加速階段。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業采用率已達15%,市場規模約為14.4萬億元。也應看到,在AI技術的前沿基礎理論和算法等領域,我國與先進國家仍存在差距。加快發展AI技術,當務之急是要夯實“技術底座”,著力補弱項揚優勢。要將加強原創能力作為重點,以關鍵技術為發力點,進一步加強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研究,提升算法效率,確保關鍵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建強人才隊伍主陣地,推動產業升級。近年來,我國已經成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AI主播帶貨、智能問診、智慧倉儲……隨著智能化設備的普及,維護和開發設備的應用型人才需求與日俱增,與此同時,數據分析師、圖像算法工程師、智能制造工程師等一大批新型職業也應運而生。業由才廣,功以才成。想要補上人才缺口,培養是關鍵。一方面需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強頂層設計,出臺專業人才計劃,明確培養方向,建立起一整套人工智能相關職業標準,為構建科學規范的培養體系,打下良好基礎。另一方面,需集合政府、院校、企業、社會等多方力量,構建“政校行企”多層次培養體系,建立起一套科學化的人才輸出模式,實現AI技術人才數量和質量的雙提升。
拓展應用新場景,賦能高質量發展。“AI+工業互聯網”幫助企業開展智能制造、數字采購、數字營銷、智能運維;“無人農場”讓農業生產實現播種、除草、噴淋、收割的全過程自動化;“下肢外骨骼機器人”輔助癱瘓人士進行康復治療……推動AI技術在各行各業深度運用,是實現我國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一環,也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創新成果逐步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實踐,人工智能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要加強政策指引,持續加強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體產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提檔,推動AI技術的規模應用,集群式發展;要加強市場導向,鼓勵企業深挖產業需求,加強成果轉化,創新服務供給,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人工智能已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我們必須抓住風口、抓牢風口、乘勢而上,構建更好的AI生態,推動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和全方位各領域高水平應用,跑贏AI賽道,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智慧動能。(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