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近日,中華全國總工會召開大會,表彰2024年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獲得者,江蘇多名個人和團隊獲獎。記者走近其中的科技團隊,探訪他們如何以攀登技術高峰為志向,以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為己任,用科技手段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向海圖強
——探索深海采礦中國方案
瞄準深海金屬礦產資源開發,針對綠色、高效與智能開發的需求,創新開展系列研發工作,成功研制出深海多金屬硫化物采礦車等關鍵設備……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深海采礦團隊探索出深海采礦的中國方案,榮獲2024年“全國工人先鋒號”稱號。
走近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映入眼簾的是國內首臺深海多金屬硫化物采礦試驗車,這臺深海多金屬硫化物采礦車長8.2米、寬3.9米、高3.5米,空氣中重量21噸,突破了水下布放回收姿態自動定向控制、深水大功率液壓驅動、信號傳輸與智能控制、三維數字孿生可視化等關鍵技術,開發了擺動銑削式挖掘頭、四履帶懸掛車架和具有自主行走功能的集成控制系統,解決了硬礦挖掘、陡坡行走和遠程集控的難題。
“海洋開發,裝備先行!”團隊負責人杜新光告訴記者,深海礦產資源開發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工程,涵蓋了海底作業、水下輸運、動力傳輸、中央控制和水面支持全方位的裝備體系。我國進入深海礦產資源開發領域較晚,裝備問題極大地限制了我國深海礦產資源的開發進程。
在研制初期,深海采礦團隊主要聚焦海上采礦母船,即水面支持系統研究,接連自主突破“主尺度及線型研究”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形成了面向我國多金屬硫化物礦區的深海采礦船船型方案,并創造性地提出了深海多金屬硫化物開采裝備系統總體方案。
杜新光回憶,在深海采礦關鍵技術攻關的近四年的時間里,夜晚的總裝車間常常是燈火通明,研制人員加班加點集成深海采礦的各個分系統。“咬定青山不放松!從金屬硫化物切削收集裝備到大功率高揚程的輸送泵研制,大家擰成一股繩、鉚足一股勁,秉持‘一定能干出來’的信念,完成了深海多金屬硫化物開采裝備樣機研制等工作,解決了硫化物礦區地形復雜、采礦車難以控制等難題。”杜新光說。
在關鍵裝備的研制過程中,深海采礦車作為深海采礦系統的關鍵一環,在深海作業的難度不言而喻。“海底沒有信號,如何才能給海底采礦車精準操控?”為了讓采礦車在海底精準定位、精準操控和精細作業,杜新光和項目組成員們圍著設計圖紙,一遍遍優化,一遍遍陸上調試,終于解決了采礦車地形自適應、姿態平衡、精準控制等問題,實現了采礦車車體在20度以內的坡面上穩定行走,解決了硫化物礦區海底地形復雜、采礦車難以控制的難題。
2023年12月,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深海多金屬硫化物采礦試驗車“駛入”連云港市海州灣連島海域并成功采集到礦石。這支平均年齡僅35歲的年輕團隊,在凜冽寒風中進行海上布放回收等試驗,充分驗證了裝備水下作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這是我國首臺多金屬硫化物采礦試驗車整車首次進行淺海試驗,標志著我國自主研制的深海采礦車在廣袤大海上“軋下”了一道“中國印”。
全球送“氧”
——醫療物資擴產擴能最前線
在制氧機總裝車間,機械手臂不停運轉,各區域工人戴著口罩,正嫻熟地對各類部件進行加工、檢驗,一臺臺制氧機也經檢測無誤后下線包裝,生產效率提高了近50%。今年,江蘇魚躍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制氧機總裝車間榮獲2024年“全國工人先鋒號”稱號。
“應急時期,我們的制氧機產能提升至7000臺/天,平均每6秒下線一臺制氧機,為全球供貨。”魚躍醫療制氧機總裝車間生產經理毛秀芳介紹,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驅動下,車間緊跟時代浪潮,推動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的制造模式,并搭建生命周期一體化平臺,為實現生產運營管理自動化的保駕護航。
制氧機總裝車間建于2002年,毛秀芳很清楚,車間的發展在于人才建設。“目前車間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才共計76名,車間開展長期以來開展‘一對一’傳幫帶,讓入職于車間的新員工更好地適應車間生產模式,車間離職率屢創新低。”毛秀芳說,為留下人才,用好人才,車間開展新員工培訓,創設各類精益生產訓練營,組織生產管理者前往日本豐田制造模式及國內優秀企業學習,20余名一線操作工走上了管理崗位,激發員工成長成才。
在產品開發上,車間團隊有著超前的敏銳度和執行力。2021年,魚躍推出便攜式制氧機,解決戶外和車載需求;2022年,魚躍推出顛覆式新品微壓氧艙。2023年,魚躍制氧機銷量突破120萬臺,自研吸附技術、降噪技術、智能控氧軟件等均國際領先。在生產線,平均每6秒下線一臺制氧機,并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一物一碼,對產品全生命周期進行管理。目前市面在售的魚躍制氧機超過30個機型,囊括院用、家用、戶外等全領域應用場景。
此外,團隊承擔了軍事科學院“慧眼行動”等多個重大項目,攻克了高原供氧難題,打造了平原、高原全覆蓋的供氧服務網,向中西部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捐贈近2萬臺5升醫用級制氧機,覆蓋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19131個鄉鎮基層醫院。“我們將始終堅持‘精品、高質、高效’的工作理念,圍繞‘幫患者減輕痛苦,助醫生提升醫術’的愿景目標,追求產品的零缺陷、服務零距離、操作零失誤、設備零故障,安全零事故的目標管理機制,堅持品質第一,用科技造福社會!”團隊負責人表示。
植保衛士
——以科技創新為犁,保障糧食安全
在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有這樣一支團隊,他們以科技創新為犁,以綠色發展為翼,護衛著農產品的安全,堅守著農作物健康的大門。他們就是2024年“全國工人先鋒號”稱號獲得者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植物細菌創新團隊。自2014年成立以來,在團隊首席劉鳳權研究員的帶領下,團隊立足農業產業需求,瞄準綠色農業生產和食品安全的前瞻性、關鍵共性技術難題,開展植物保護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人會生病,農作物也會生病,治病就會用農藥,但農藥對環境的污染以及在農作物上的殘留,都與老百姓的健康息息相關。“作為農作物衛士,我們在為農作物防病治病的同時保證環境和老百姓的健康。為此,團隊瞄準為農作物提升免疫力、研發綠色藥劑、為農藥殘留開發快速檢測方法三大研究方向,進行關鍵技術攻關,尋求難題解決方案。”團隊負責人趙延存介紹說,團隊主要從事水稻和果樹病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
在豐縣,白酥梨是當地的特產,但長期以來,梨農們主要根據經驗利用化學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這不僅影響了梨果品質,也給果園環境增加了負擔。“我們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在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等項目的長期資助下,開展了系統研究,明確了梨主要病害的發病規律,掌握了病害防控的關鍵時間節點,篩選了一批綠色高效農藥,研發了溶桿菌代謝產物HSAF、芽孢桿菌等3個生防產品。”趙延存介紹,在團隊培訓指導下,有效降低了當地化學農藥的用量,提升了梨果品質,改善了果園生態環境,累計給“白酥梨之鄉”豐縣帶來6億元的經濟增長。
此外,團隊構建的水稻細菌病害區域性防控技術在12省市推廣應用,挽回因病害引起的損失約11.38億元。主持國家重點研發項目“梨樹和桃樹化肥農藥減施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聯合國內55個高校及科研院所,提出化肥農藥減施技術 53 項,集成綜合技術模式16 套,綜合技術模式示范推廣梨、桃面積538萬畝,農藥利用率平均提高 20.2%、減量 37.9%。在農藥、重金屬快速檢測方面,團隊解決了農藥、重金屬免疫檢測存在的三大難題,構建了一種新的快速檢測技術體系,實現了從源頭半抗原設計和抗體創制,到檢測技術建立和終端檢測產品研發應用的全程創新。研制農藥、重金屬快速檢測產品30余個,其中20個進入商業化生產。
“我們將以科技創新為犁,以綠色發展為翼,護衛著農產品的安全,堅守著農作物健康的大門,為實施全面鄉村振興、推動農業強省建設、推進中國式農業現代化進程作出重要貢獻。 ”趙延存表示,團隊將再接再厲,用各項研究助力我省綠色農業和食品安全的健康發展。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張宣 楊頻萍 實習生 孔梓萱
通訊員 黃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