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愛麗舍宮同法國總統馬克龍舉行會談。會談前,習近平主席向馬克龍總統贈送中國翻譯的法國小說。正如5年前,馬克龍總統提到“孔子的思想深刻影響了伏爾泰等人,為法國啟蒙運動提供了啟迪。”中國,這個擁有數千年文明史的國家,其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正如一幅綿延不絕的宏偉篇章,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情感,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僅將造福全體中華兒女,也將為實現世界和平和睦和諧注入新元素、開辟新路徑、注入新活力。
筑牢文化自信根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一個民族的繁衍生息,需要強大的精神支撐;一個國家的發展前行,離不開文化的滋養呵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從老子之“道”,到孔子之“仁”;從唐詩宋詞的意境之美,到明清小說的社會批判;從傳統節日的民俗風情,到民間工藝的精湛技藝,每一處都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智慧。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未來的負責。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進入新時代,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要進展,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快速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有條不紊……一項項重大工程綻放出更加光彩奪目的文明之光,助力中國人民煥發出更為強烈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未來,我們要堅持自身文明傳統,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鞏固文化主體性進一步,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縱觀中華文明五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包容性成了中華民族之所以成為多民族和睦共處、相互融合,中華文明之所以五千年不中斷、綿延發展至今的重要因素。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各民族的禮儀習俗也得以交流,從而大大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不僅將農業種植等技術、儒家思想、典章制度、文教禮儀帶給其他國家,同時也將這些國家相關文明成果帶回中國。我們正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同時以守正創新的精神,積極推進中華文明現代化,共同應對危機與挑戰,推動世界經濟復蘇和文明繁榮。
留住歷史根脈,賡續文化命脈,闡舊邦以輔新命;堅定文化自信,重振文化道統,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征程上,我們要全方位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不斷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在文明交流互鑒中繼續創造璀璨奪目的優秀成果,為促進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