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田野上的新質生產力︱田間“織網”,為豐收營造“天時地利”


五月伊始,麥子漸漸泛黃。南京浦口蘭花塘片區的高標準農田里,株株飽滿的麥穗向上伸展,孕育著豐收的喜悅;6公里外,4000多畝田的長勢、空氣濕度、土壤情況等農情在農芯(南京)智慧農業研究院的智慧大屏上清晰可見。





5月9日下午,記者先后來到蘭花塘片區高標準農田和坐落于南京國家農創中心的農芯(南京)智慧農業研究院,看到了以上兩個相互印證的場景,而這正是南京浦口打造“數字大田”的具體實踐。

“利用衛星遙感可以實時監測每塊田的長勢,紅色的代表長勢旺盛,黃色的是長勢較好,綠色和藍色的田塊長勢稍差一些,意味著需要重點關注,加強田間管理。”農芯(南京)智慧農業研究院浦口數字鄉村項目負責人謝鵬說,衛星遙感監測是“數字大田”的現實應用之一。在我國農業信息化領域學科帶頭人趙春江院士的帶領下,團隊承擔了浦口國家級數字鄉村試點建設項目,用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為浦口打造出“數字大田”的管理模式,為糧食豐收“保駕護航”。



看似寧靜的農田之上,用于監測氣象、蟲情、土壤墑情的多個物聯網設施正“各顯身手”。“比如蟲情監測站的儀器,不僅可以通過燈光或者一種‘興奮劑’來誘捕周圍的害蟲,還會每天搜集數據傳到后臺,我們根據數據來判斷周圍的害蟲占比,從而提供相關建議。像近期,應該注意防治赤霉病,通過二次用藥防治,兼治白粉病、蚜蟲等。”謝鵬指著立于田頭的遠程蟲情測報系統儀器說道。

眾多傳感器和智能裝備搭建起天空地一體化的精準農情監測系統,在田野上織就一張無形數字網絡。這一覆蓋全區的數字大田管理系統,還通過嵌入“新農場APP”,向種植戶實時發送采集到的空氣溫濕度、風速、風向、降雨量、太陽輻射強度和土壤溫濕度等信息,真正讓農民實現“手機種田”。



除了海量農情數據,全區的各類農機也在系統的“掌控”之中。“比如哪個街道現有多少臺收割機、播種機,都在一張圖上,系統可以根據田塊成熟情況測算每個區域需要的農機數量,為我們調度農機提供參考。”南京市浦口區農業農村局農機裝備科科長陸羿告訴記者,區里的農機智能調度平臺剛剛建成,今年夏收將首次投入使用。“往年,我們調度農機依據的是種植科與街道報的數據和我們去街道檢查掌握的實際情況。有了智能調度平臺,全區農機設備數據可實現實時接入,農機資源的調度會更便利科學。”

浦口的“數字大田”僅是農芯(南京)智慧農業研究院開展智慧農業實踐的成功探索之一。據該公司副總經理趙淑紅介紹,在全省范圍內,研究院助力搭建的“江蘇省農業物聯網平臺”服務覆蓋全省13個市,惠及4585家農業應用主體,目前已對接2萬多組集成物聯網設備,存儲數據總量6億條。

在南京國家農創中心的“沃土”之上,還有更多像農芯(南京)智慧農業研究院一樣的高新技術企業圍繞農業新科技孜孜以求。據了解,目前農創中心已累計引進9位院士,落戶趙春江、沈其榮兩個院士工作站,打造集群式院士創新基地,累計簽約和注冊農業高科技企業400多家。長江之北,一座“農業硅谷”正在崛起。

農業生產,一頭連著大國糧倉,一頭連著農民的“錢袋子”。在南京浦口,“院士天團”把脈支招,給現代農業插上科技“翅膀”,讓“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愿景日漸照進現實。據浦口區湯泉農場農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樊叢叢介紹,如今,田里覆蓋耕、種、管、收等關鍵作業環節的各類“黑科技”讓農機作業效率提高了50%以上,節約水、肥、藥10%—15%,平均每畝農田增產10%。

采訪組成員:江蘇省農業農村廳佘義斌

新華報業·新江蘇 苑青青 李夢迪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