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是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自然資源部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優化養殖用海管理的通知》。如何優化管理?養殖用海清退如何處置?近日,自然資源部和農業農村部相關司局負責人進行了解讀。(據人民日報)
江蘇作為沿海經濟強省,海域面積3.7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954公里,沿海灘涂約占全國1/4,沿海地區已成為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變量。《江蘇省海洋產業發展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江蘇海洋產業增加值有望突破4200億元,到2030年突破6800億元,在2022年基礎上翻一番,初步建成全國重要的海洋產業創新高地。
深耕“藍色良田”是建好“藍色糧倉”的基石。在充分發揮江蘇現有海洋資源優勢的同時,緊抓“深遠海”,即在深遠海進行規模化高效養殖生產,進一步拓寬養殖空間,并帶動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形成新的產業鏈;要打好專精深“組合拳”,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打造“藍色糧倉”金字招牌,形成良性循環發展鏈條;此外,還要進一步對外開放合作發展遠洋漁業,加強與周邊海洋國家的合作,積極構建海洋貿易新平臺,讓江蘇海洋企業“走出去”,走得更遠。
堅持綠色發展是“藍色糧倉”充盈的保障。要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大力推行綠色生態養殖,鼓勵企業和個人養殖戶在生產中采用新材料、新工藝進行養殖設施升級改造,提高養殖設施和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塑造并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同時,要進一步加大沿海灘涂濕地的保護和修復力度,因地制宜建造“海上森林”,對于破壞海洋生態系統、違規侵占生態紅線等行為堅決說“不”。
讓“海上牧歌”愈發嘹亮,關鍵在于科技創新。要進一步加大科研投入,攻破現代化養殖技術、精深加工、海洋功能性食品開發、海洋酶制劑等方面的核心關鍵技術,并構建產學研一體化平臺,打通從“實驗場”到“應用場”最后一公里;要進行數字化賦能打造“智慧海上牧場”,推動產業升級轉型,通過大數據等高新技術手段管理以及新技術應用,提高質量效益,讓“藍色糧倉”越來越豐盛,品質越來越高。
海中也有“綠水青山”,向海而行,以漁興業,深耕細作也能打造出“金山銀山”。不斷探索開啟“藍色糧倉+”新模式,定能擘畫“海上牧歌”新圖景。(范月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