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5月19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前夕,由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指導的農業生物多樣性與零碳智慧鄉村建設研討會在南京溧水舉行。長三角三省一市農業院所及z校企業相關專家齊聚,共同探討如何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推動我國農業走上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之路。
融合:農業與生物多樣性的協同探索
5月的句容戴莊村,綠意盎然。遠山青黝黝地延綿于天宇間,山崗林中,野生動物自由棲息;緩坡地帶,藍莓、楊梅、薄殼山核桃等經濟林緣坡分布,牧草與綠肥隨風搖曳;山腳山沖處,水田有機農業生態系統有序排布,丘陵山區小流域生態景觀躍然眼前。
不打農藥不施肥,一場農業與生物多樣性的融合試驗已在這座江南小村鋪展開來。
農業生物多樣性,是一切農作物和家禽家畜變種的起源,為農業提供并維持極其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農業有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也能加強農業。“農業要重新回到遵循生物多樣性自然規律上來,真正走高水平的綠色發展道路。”研討會現場,時代楷模、全國脫貧攻堅楷模趙亞夫作《戴莊村的生物多樣性農業》主題報告,他表示,要在面廣量大的農村農業地域范圍,加大保護、培育、利用生物多樣性力度,改善農業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功能性、穩定性和抵御災害的韌性。
多年來,趙亞夫將戴莊作為生物多樣性農業技術的“試驗田”,推廣以蟲治蟲、以菌治病(菌)等綠色技術,培育生物多樣性,構建環境友好農業生態系統。如今,在戴莊稻田里能找到145種小動物,相當于云南西雙版納和日本丘陵山區的國際先進水平。土壤有機質含量也從10多年前的10克/公斤提高到20克/公斤,并實現16年不使用農藥化肥。“我們爭取再用10年時間,將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到每公斤30克以上,到時一旦需要,即可改換成超高產水稻品種。”
戴莊之外,趙亞夫也將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鎮江市內30多個村莊已開始探索生物多樣性農業技術,常熟市蔣巷村開發太湖濕地生物多樣性循環農業,在1200畝糧油生產基地重點發展“(豬+鵝)—綠肥—綠萍—有機水稻”生態種養模式與技術,連續5年有機栽培畝產達900斤左右。趙亞夫表示,試點成功后,生物多樣性農業技術可在長江中下游濕地圩區、平原水網地區、丘陵山區因地制宜逐步示范推廣。
農業與生物多樣性的協同探索,為構建綠色農業新技術體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農業綠色發展,要強化資源保護與集約利用,加強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保護修復農業生態系統。”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副站長邢可霞介紹,2022年,全國化肥施用量為5079萬噸,連續7年負增長;全國農藥使用量24.8萬噸,三大作物農藥利用率達41.8%。截至2023年,全國共創建208個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新階段,要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邢可霞說。
轉型:以零碳、智慧落筆“未來鄉村”實景圖
從美麗鄉村向零碳鄉村轉型,從數字鄉村向智慧鄉村升級……得益于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創新,近年來,長三角地區的鄉村振興正持續迭代升級。
2023年年底,南京九華村通過專家組認證、審核,獲得全國首張“零碳鄉村”認證證書。空中俯瞰,位于蘇皖交界處的九華村,丘陵河流縱橫,4500畝茶田在山水環繞間,大片山水林地為減少村內農業生產生活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提供了有效途徑。
“‘零碳’并非不排放碳,而是在村域范圍內將所有碳匯吸收消化。施用有機肥料、綠肥,可豐富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樣性、增加有機質含量,有效保有土壤中的碳,在相互作用下進一步提高作物產量。”研討會上,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國際院長陳志鋼以土壤的固碳潛力為引,探討生物多樣性與低碳農業的協同發展。他指出,農業農村領域減排固碳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潛力所在,也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和綠色低碳轉型的必然需求,“雙碳”目標下進行的低碳鄉村建設實踐,有著重要意義。
在推廣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成為廣泛共識的今天,“綠色”已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金鑰匙”。而“智慧”,則是鄉村“批綠添金”的轉型密碼。
全國首個零碳智慧鄉村同樣誕生于長三角。蔣巷村在推進生物多樣性循環農業的同時,也在探索“零碳與數字村莊”的可能。2023年11月,隨著零碳、數字、幸福綜合能源管控平臺上線,蔣巷村成為了中國首個零碳智慧鄉村。
“數字科技是協同推進應對低碳發展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創新路徑,也是鄉村吸引資金的關鍵因素。”陳志鋼表示,鄉村的良性發展,既要有政府為主導的良好發展環境,也需要市場化為鄉村可持續發展帶來動力,進而完善經濟業態、經濟模式和盈利模式。
為進一步推動低碳鄉村轉型實踐,今年3月,長三角零碳智慧鄉村聯盟成立,該聯盟將在政府、企業、高校院所間發揮關鍵性紐帶作用,搭建起“多利益相關方平臺”,讓更多力量關注鄉村、走進鄉村。“零碳智慧鄉村理應成為長三角地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坐標。”上海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長三角零碳智慧鄉村聯盟常務副理事長王振表示,零碳與智慧相互賦能、協同融通的和美鄉村,正在擘畫“未來鄉村”的實景圖。
推廣:實現農業科技創新“反哺鄉村”
從生物多樣性農業新技術的試點應用到零碳智慧鄉村的破題探路,各地正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為目標大步邁進。而讓一切農業科研成果走進田間地頭,則是連接技術和經濟的關鍵環節,是將先進前沿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促進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利器。
研討會現場,亞夫科技服務“溧水洪藍工作站”正式揭牌成立。作為全省第61個亞夫科技服務工作站,該站將在溧水構建起亞夫科技服務體系,農技專家們投身農田實踐把脈問診,實現科技創新“反哺鄉村”。
“自亞夫工作站成立以來,已在全省推廣應用124個新品種、77項新技術,示范推廣面積超1500萬畝。”江蘇省農科院成果轉化處處長、亞夫科技服務總站常務副站長顧軍介紹,工作站已駐點服務3500多天,幫助提升射陽大米、阜寧黑豬、泗陽水蜜桃等特色品牌農產品,協助發展宿豫草莓、漣水高粱、盱眙稻蝦等一批新興特色產業。
以農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一系列農業科技成果正在長三角地區轉化落地。
上海市農科院研發的“稻鱔立體生態種養技術”已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面積超5000公頃,最大程度上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提高稻米和黃鱔品質;依托“秸稈育秧基質塊與秸稈育秧基質盤”技術,江蘇南通建立起首條年產能1500萬片的生產線,“成塊”秧苗在塑料秧盤上育秧生長,不僅替代容易產生污染的傳統營養土育秧法,還可適用于插秧機機械播種;浙江農科院研發出“楊梅智能剪枝修型系統”,利用大屏互動、VR、三維可視化等技術推廣果樹修剪經驗,目前已在蘭溪、仙居等地推廣,惠及梅農3000多戶;安徽省農科院推出的“秸稈發酵墊料零碳養豬技術”同時解決秸稈污染、養豬污染兩大難題,實現養殖全程污染物零排放、臭氣零排放、抗生素零添加,該成果入選農業農村部第一批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典型案例……“零碳”與“智慧”已潛入田壟,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新華報業·新江蘇記者 柏麗娟 李夢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