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借’來了水,想不豐收都難!”這幾天,看著水在麥田里漫開,江蘇宿遷沭陽縣悅來鎮種糧大戶喜上眉梢。原來,沭陽縣淮西灌區和宿豫區來龍灌區毗鄰,但前者缺水、后者富余。兩地達成水權交易協議,來龍灌區向淮西灌區轉讓用水權指標,前者用水權指標換來“真金白銀”,后者得以解決農田灌溉難題。這也是江蘇省首單縣區間的水權交易。
從水權指標交易,到“綠票”“水權貸”“碳匯貸”……近年來,宿遷在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實踐正呈多點開花之勢,自被列為全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以來,該地在變現生態產品價值上作出多元探索,相關經驗做法曾在去年全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經驗交流現場會上分享。
用水權指標交易等諸多生態價值實現模式,可以讓生態富裕地輸出綠水青山、獲得真金白銀,讓生態購入地獲得賴以發展的生態資源、緩解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困境,有利于我們在環保和發展之間打通循環堵點,對促進農業生產綠色轉型、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等具有綜合示范效應。如果灌溉用水可以交易,“賣水”一方會保護水環境,“買水”一方則會基于成本考慮盡力節水,總體來看利好生態保護和農業發展。同理,如果工業企業排放超標,會污染大氣、損害居民健康,但如果相關指標可以用來交易,就會讓環保與企業自身收益、成本掛鉤,成為驅動地方、企業等主體保護綠水青山的動力。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改革的思路、技術的力量、轉型的方式、市場的手段”,系統推進生態保護修復、破解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從現實需求看,江蘇生態資源豐富、“綠水青山”優勢顯著,同時工農業生態需求較多,生態產品交易“供需兩旺”。在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發揮“市場的手段”方面,江蘇一直走在前列。今年初,江蘇“0000001”號碳票在高淳由紅寶麗集團拍得,江蘇首單農業碳匯交易至此成交;泗洪推出“綠票交易”,利用交易資金作為生態恢復、未來污染物治理和新增碳匯補償,完成生態空間占補平衡……江蘇不少地方以生態資源指標交易、生態產業化、生態補償等方式,拓寬自然資源領域“兩山”轉化路徑模式,取得顯著效果。
“青山著意化為橋”。只要我們銳意探索、善于試錯,綠水青山等生態資源也能成為各地打通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的橋梁。不過,當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仍處于起步探索階段,還不宜盲目樂觀。由于生態產品種類繁多、產品價值轉化方式不盡相同等原因,其價值實現存在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等棘手困境。對此,我們要建立完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給綠水青山“合理定價”,把生態的家底摸清楚、算出來,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同時,還可以考慮通過拓寬生態產品融資渠道、在生態產品市場交易等領域加強政策統籌、鼓勵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參與等方式探索綠色惠民新路徑,強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保障。
(韓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