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8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頒布四周年紀念日,今年5月,也是我國第四個“《民法典》宣傳月”。
《民法典》是我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內容涵蓋婚姻家庭、繼承、物權、合同、侵權責任等方方面面,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愿的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宣傳普及好、貫徹實施好《民法典》,不論對推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營造良好法治氛圍,還是維護人民權益,守護百姓美好生活等都具有重大意義。
宣傳普及好法典知識,是確保守護好百姓美好生活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法典》要實施好,就必須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奔訌姟睹穹ǖ洹方逃推占埃瑥娀嗣袢罕娬J同,是保障《民法典》貫徹實施的重要途徑。自2020年5月28日《民法典》頒布以來,每年5月份,中央宣傳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都聯合下發《民法典》宣傳月方案,要求各地圍繞“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題開展多種形式的普法宣傳。各地各有關部門以宣傳月為契機,結合工作實際,通過“法治書香課堂”“法典宣傳長廊”等載體,采取“以案釋法”、“互動問答”等形式,深入社區、農村、機關、校園、企業、景區開展《民法典》知識宣傳普及活動,使《民法典》“飛入”尋常百姓家,較好引導了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形成“學法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濃厚輿論氛圍。
運用實施好法典條款,是保障守護好百姓美好生活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法典實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級黨和國家機關履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尺度”。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民法典》頒布后,最高人民法院對新中國成立以來至2020年5月28日有效的全部591件司法解釋進行逐一清理,廢止116件,修改111件,統一了裁判尺度、厘清法律適用爭議問題。特別是《民法典》施行后,各級審判機關不斷加強財產權保護、人格權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的民事審判工作,小到生活中的“雞毛蒜皮”“家長里短”,大到產權物權歸屬,并分批對典型案例進行發布,強調明辨是非、懲惡揚善、定分止爭,引導人民群眾樹立“法不禁止即自由”“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法治思維。
《民法典》既是保護人民群眾權益的法典,也是全體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循的規范。作為一部以“民”命名、以民為本的法典,《民法典》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性質,回應了人民的利益和價值訴求。各級司法機關要提高民事案件審判水平和效率,加強民事司法工作,提高辦案質量和司法公信力;各級領導干部要做學習、遵守、維護民法典的表率。明法于心,守法于行。貫徹好、施行好是一項長期性的戰略任務,只有持之以恒、久久為功,不斷營造人人學典、人人用典、人人護典的濃厚氛圍,才能使我國《民法典》在世界法治文明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讓《民法典》深植群眾心中,成為群眾權益保護的明燈,照亮百姓幸福美好的生活。(鄒鴻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