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關鍵變量”。貫徹落實省委十四屆六次全會精神,加快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要一體推進教育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建設,深化產才融合發展,加快培養造就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通過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其中,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是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要素。江蘇是科教大省,有著豐富的人才資源,但對標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在高精尖創新人才、戰略科學家、高水平技能人才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能否做強人才隊伍關鍵支撐,對培育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
要夯實人才發展“硬支撐”。我省科技及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要深入實施這一重大改革任務,著力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在管理上做好“減法”,探索建立放權清單和負面清單,注重減輕科研人員事務性負擔。在激勵上做好“加法”,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不斷完善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充分激發人才在知識創造、技術研發、成果轉化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持續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創造活力。
要構筑人才聚集“強磁場”。引才上,要深入實施重點人才計劃,高質量建設各類人才集聚平臺,充分運用各類柔性引才方式,加快匯聚一批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育才上,要探索建立產學研協同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推動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和升級優化,增強學科專業建設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契合度。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不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創新人才,也需要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包括以卓越工程師為代表的工程技術人才和以大國工匠為代表的技術工人。要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鼓勵有條件的高校爭創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著力鍛造一批卓越工程師和大國工匠,加快培育一批“新農人”。
要優化人才服務“軟環境”。一定程度上,人才對“軟環境”更為看重。要加快完善“蘇暢”人才綜合服務體系,系統解決好人才的子女入學、住房保障、醫療健康等“關鍵小事”,讓各類人才在江蘇安心發展、舒心生活。要遵循科研規律,對待創新主體要建立健全容錯機制,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促使科研人員敢于大膽探索、挑戰未知,形成不懼失敗、追求成功的創新風尚,打造海納百川、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
人才是強國之本、競爭之基、轉型之要。加快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亟須進一步厚植人才成長土壤,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為新質生產力匯聚強大人才支撐,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