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推進以來,我國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短板不斷補齊,有了能跳舞的小廣場、帶路燈的硬化道路、不再露天的廁所,農民生活環境普遍大幅改善。然而,日前有媒體走訪發現,有的農村地區“村中不聞雞鳴,池塘不見鴨鵝”,一些地方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出現偏差、走樣,需要引起關注。
鄉村要發展,環境是底色。整治村容村貌,補齊環境短板,有利于提升農民生活品質。一個個擦亮底色的美麗鄉村,大力發展生態經濟,讓鄉親們吃上了“生態飯”、鼓起了錢袋子。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是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但有的地方為何沒把好事辦好,遭到群眾反感?有村民直言,“聽不見雞叫,還是農村嗎?”這一發問直指一些地方相關舉措脫離了農村生產生活實際,背離了農村的本質,對于農村養殖引發的污染問題采取了“一禁了之”的簡單處理方式。
和美幸福鄉村,首先是鄉村不是城市,要考慮鄉村的“在地性”。村民剩飯養雞喂鴨,房前屋后漚肥種菜,是村民長期的生活習慣,也有其合理之處,應適度允許農村保留傳統種養結合的微循環生活方式。農村養殖有“三不準”的規定:不準隨意擴大禁養區范圍;不準強制養殖戶搬離、關停、拆除,強行清退養殖戶;不準隨意叫停,盲目“一刀切”。“三不準”,既是對農民的約束,也是對管理部門提出的要求。禁養雞鴨之類的做法或許適用于城鄉接合部,但不適宜推廣到更廣大的農村地區。正如有村民所指出的,每家養幾只雞,能有多大污染?而且,養殖雞鴨鵝出現的污染問題,大多是因為散養,不妨引導村民圈養,開辟專屬小菜園,既能讓村莊干凈整潔,也能保留村民既有生活習慣。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何在一些地方走偏?這還與一些“不接地氣”的考核要求有關。有些上級部門下達的指標過高,比如,農村垃圾處理的基礎設施尚不完善,就要求向村民推廣垃圾分類;有的實行“月評比、周排序、日通報”,讓人居環境整治成為“表格比美”“數字競賽”;有的主干路兩側反復割草、干凈整潔,但村內的背街小巷臟亂差,搞表面文章、形式主義……類似做法加重了基層負擔,讓整治效果大打折扣,自然也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任與支持。
和美幸福鄉村,應當是讓村民滿意的鄉村。提升農村人居環境,不僅是量化指標,更要考慮村民的主觀感受。現實中,不少鄉村通過創新方式方法,激發了農民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有的鄉村通過村民議事會商討建立村規民約,引導村民自覺維護環境衛生;有的鄉村設立文明積分等激勵約束辦法,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積極性不斷提升……好環境靠大家合力打造,也要靠大家一起管護,要著力構建政府、村集體、村民等多方共建共管的格局,逐步建立長效管護機制,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水平顯著提升。
屋前瓜果滿園、屋后雞鳴犬吠,是很多人向往的農村圖景,也是美麗鄉村的題中應有之義。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應從農民感受入手,從農村實際出發,展現鄉村氣息,在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中實現多方共贏,為繪就鄉村振興秀美畫卷增色添彩。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