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出版的第12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開創我國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文章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深化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和規律的認識,更加強調發展的高質量,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高質量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我們要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
作為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擁有全球規模超大且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和最為完整的產業體系、日益完備的基礎設施網絡,有海量數據資源和豐富應用場景等優勢,具備較強的快速恢復能力、創新引領能力和抗擊風險能力,這始終是推動國民經濟持續穩定恢復、長期向好的強大引擎。我國生動的發展實踐背后,是我國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顯著增強,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持續推進,全要素生產率得到有效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明顯提升。展望未來,隨著存量政策與增量政策疊加發力,積極因素不斷增多,中國高質量發展長期向好的大勢不可逆轉。
“高質量發展,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彰顯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根本立場、根本目的和價值導向。具體地說,就是要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上取得重大突破,讓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科技力量加快壯大,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涉及就業、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多個民生領域,體現了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環境等方面的更高要求。推動高質量發展,能夠更好把發展成果轉化為生活品質,不斷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需要,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我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支撐和保障。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從推進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到發展新質生產力;從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到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我國始終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不動搖,高質量發展不斷邁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季寶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