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運河,迤邐穿行。大運河常州段由奔牛九里入境,流經11.6公里,占大運河常州段總長的1/4。由運河文化哺育出的“邑西巨鎮”奔牛,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是運河文化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古韻新風,繪千年運河風情
奔牛鎮依河而建,有著2100余年歷史,自古以來文脈昌永,人文薈萃。她是“高山流水”典故的出處、陳圓圓的故鄉、工商業巨子劉國鈞的發跡地,并衍生出堰閘文化、商道文化、齊梁文化、中醫文化、名人文化、知音文化、紅色文化,留下“五瀆八景”、奔牛燈會等眾多文化古跡和民俗非遺。
無論是歷史時期還是現在,城垣變遷與運河的形成及演變息息相關。
奔牛是中國最古老的運河——春秋運河旁的一個關鍵地區。在運河發生戰爭的時期,奔牛在承受戰亂災難的同時,繁忙的戰時運輸,往來奔波的官員、軍人、商人、文人,也為這一地區帶來了人口的擴張、經濟的繁榮。
隋唐時期,隨著京杭大運河、孟河的先后拓浚和設閘,水運貫通集鎮東西南北,舟楫往來,館舍林立,驛站酒肆隨處可見,茶坊、糟坊、油坊、碾坊、糖坊、醬坊、竹木坊、鐵鋪、窯業應時而生,商貿交換頗為興盛,成為名噪江南水鄉的商埠。后因戰爭開始衰敗。
新中國成立后,奔牛單獨建鎮,對大運河和老孟河進行了多次疏浚與整治,增強了運河的航運能力,以利于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與利用。
“我小的時候,運河還是淺灘,河道也沒這么寬。那時候還沒自來水,但是每個弄堂里都有碼頭,洗菜、洗衣服等日常生活,都離不開門口的這條大運河。”奔牛老街居民陳忠堂記憶中的大運河,無比熱鬧繁忙。
奔牛運河畔的初心亭
昔系名噪江南的水陸要津和商埠,今為擁有常州地區水陸空立體交通優勢的物流重鎮,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成為新的共識。
古運河奔牛段生態廊道建設工程,奔牛鎮先后投入6000余萬元對南北兩岸建筑立面進行翻修改造,綠化美化亮化工程、慢行系統和一批新建景觀,不斷刷新著運河整體風貌品質。隨著三期生態廊道工程(南岸)的竣工,南岸2.8公里生態步道已全線貫通,宛如一條綠色的絲帶,成為奔牛百姓休閑娛樂的最佳去處。
老街記憶,留住市井煙火與腔調
全長1.3公里的奔牛老街,依在運河畔,一面留住了大橋文化下的市井老腔調,一面在運河沿線的改造復興中逐步煥發新生。
據《奔牛鎮志》記載,至清代中期,奔牛市鎮街道已具規模,全長三里,與運河平行,路面平坦,店鋪鱗次櫛比,隔街相望,市面繁華,于江浙一帶頗負盛名。
奔牛老街呈“7”字型,現存老街集中于京杭運河北側,由東街、中街、西街和橫街組成。其中,橫街、東街建筑主要以清代和民國時期風貌為主,西街則呈現解放時期風貌。
作為水陸重要樞紐,奔牛碼頭眾多,促成了老街的繁華,如今依舊可以窺見當年的影子:中街轉角一處民國風格的建筑,曾經營著老上海式的咖啡冰淇淋下午茶;奔牛影劇院改造成了全民健身廣場,夏天可以成為一個不錯的露天影劇院;中街39號的惠琴服裝店,是劉國鈞起家的布店;東街儲蓄所舊址,是上世紀“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大樓,墻上幾個大字依然清晰氣派。
“當年這座天禧橋下,有許多拱門,小時候,我們就在橋墩下玩耍。”葉茹從小在這里出生長大,在她眼里,奔牛有著獨特的大橋文化。
以天禧橋為界,奔牛老街分東西兩側。西面,能仁寺易址新建;東面,依托運河生態廊道三期建設,老街煥發新生。
奔牛東街上的舊大樓
相比東街,西街更揉進了煙火氣。茶館、小賣部、米廠……是人聲鼎沸的見證。如今,米廠改建成了奔牛公園,但頗有年頭的一根煙囪還被保留在里面。如今既是居民們休閑娛樂的地方,也成為承載整個奔牛鎮歷史的文化載體。
老街里還藏著不少文保單位。萬緣橋位于東街老孟河出口處,是省級文保單位,也是尋訪老街的必到之處。橋欄上,還有雕得栩栩如生的石獅,橋的南側隱約看到半聯:“雄震雙流看帆指毗陵潮回孟瀆”。
“萬緣橋上圓圓影,伯牙橋畔覓知音”。走上萬緣橋,仿佛看到了當年的陳圓圓,一蹦一跳隨著姨夫陳貨郎的貨擔走動的身影。
奔牛老街紅茶館
如今,奔牛鎮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歷史建筑2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7處。其中,位于江南運河第一河口遺址處的萬緣橋是現今奔牛保存最完好、歷史價值最高的的古橋,是常州橋文化的代表作。從“地理空間”向“文化空間”轉變,大運河正在“活”起來。
文化為魂,文脈水脈奔涌不息
“舟車會百越,襟帶控三吳”。千百年來,奔牛人民一面觸摸大運河的肌理,聆聽大運河的槳聲,一面知水善用,靠著一副聰慧的頭腦,為奔牛鎮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近年來,奔牛鎮與常州工學院共同推出《奔牛有故事》文化發掘系列項目,通過鏈接奔牛鎮廣大鄉賢名人,圍繞奔牛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紅色故事、地方特色等內容進行全面展示。
文化空間上,以運河、古鎮、農業三大資源為核心引領塑造奔牛文化主題,包括運河古鎮遺風改造、運河文化體驗、農業體驗、現代農業展示、民宿體驗等功能;生態空間上,積極融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營造“四廊兩區”的生態格局,再現“碧水湯湯潤兩岸”的江南美景;旅游空間上,依托大運河文化軸,在新鎮區形成綜合服務核心,構建“一軸一心一環多組團”的奔牛鎮全域旅游空間體系。
運河奔牛段仍很繁忙
其中,江南運河第一河口(遺址)公園和奔牛老街復興工程是兩大核心工程。建成后,將成為運河常州郊野段體量最大、內容最豐富、形態最優美、生活氣息最濃厚的活態運河展示區間。
文脈與水脈相連。從歷史時光里的舳艫千里、漁火延綿,到現實圖景里的物阜民豐、水清岸綠,悠悠運河水帶動一座座城市煥發新的活力。
(吳燕翎 談必行 須倩怡 文 朱臻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