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10周年之際,“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江蘇揚州盛大啟動。這一活動是大運河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新起點,千年運河在新時代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的文化動力。
千年運河,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厚重歷史與璀璨文明。它如同一條閃耀的文化紐帶,連接著華夏大地的山川湖泊與城鎮鄉村,見證了歲月的變遷和人間的百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要求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為保護、傳承和利用好大運河文化指明了方向,此次活動正是積極踐行這一精神的有力舉措。
心懷“國之大者”,講好千年運河的時代篇章。互聯網賦能,推動新時代運河文化傳承發展,千年水脈通向未來、走向世界。互聯網作為當下最具影響力的傳播工具,為大運河文化的廣泛傳播創造了無限可能。通過網絡,時空限制被打破,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領略到大運河的獨特魅力。精美的圖片、生動的視頻、深入的文字報道等,都能在網絡中迅速傳播,引發關注,激發全民對大運河文化的熱愛和保護意識。新時代大運河的華麗蛻變,彰顯了中國在文化保護和發展方面的堅定決心與顯著成就。我們應用心講述這些故事,將總書記的指示落到實處,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大運河文化在新時代的蓬勃活力。
堅持追本溯源,解讀好大運河的文明基因,深挖大運河文化內涵。大運河不僅是水利工程,更是蘊含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價值觀念的歷史長卷。深入挖掘其歷史文化資源,有助于洞悉中華文明延續不斷的精神密碼。采用線上線下聯動、大屏小屏共振的傳播方式,能讓更多人領略到大運河文化的博大精深,為網民在新征程中提供文化滋養和精神支撐。在保護好大運河歷史風貌的基礎上,積極運用新技術新應用,挖掘報道鮮活生動的故事,促進古老運河文化與現代社會的深度融合。行進式探訪感受歷史沉淀,沉浸式體驗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人交流。通過這些方式,更好地展現大運河在新時代的魅力,讓“運河之歌”在網絡空間長久回蕩。
突出兼收并蓄,描繪好千年運河的友誼畫卷,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大運河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向世界講述大運河的故事,開展多語種、多渠道、跨平臺、跨文化傳播,能讓更多國際友人了解中國文化,增進相互理解與友誼。在此過程中,續寫中外文明美美與共的精彩篇章,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張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