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今年我們迎來了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站在這個重要節點上,回望過去,中國大運河不僅被世人重新認知和珍視,更在保護與傳承中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大運河申遺成功是對中華文明的重要認可。作為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流,大運河不僅是古代中國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紐帶,更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象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不僅是對大運河歷史價值的肯定,也是對其未來發展的明確指引。
十年來,江蘇在大運河的保護與傳承上做出了巨大努力。江蘇段大運河不僅河道最長、文化遺存最豐富,而且保存狀況最好、航運利用率最高。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通過頂層設計、遺產保護、治理修復和文旅融合等多方發力,使大運河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重要資源和文化符號。例如,蘇州古城以整體申遺的方式,注重整體保護,延續了古城河街相鄰、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歷史風貌,充分展示了大運河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保護的同時,傳承與利用同樣至關重要。近年來,江蘇不斷通過文化活動、藝術展演和學術研究等多種形式,將大運河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云平臺等重大項目的建設,不僅豐富了文化遺產的展示形式,也提升了公眾的參與度和認知度。此外,江蘇積極應用數字技術,讓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更加智能化、便捷化,使得千年古跡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煥發出新的生機。
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任務。大運河沿線的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管理、文化遺產修復等工作依然面臨諸多挑戰。大運河申遺十周年,是一個總結過去、展望未來的重要時刻。我們應以此為契機,繼續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運河保護傳承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更高的站位、更廣的視野和更實的舉措,推動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
十年只是一個開始,未來的路還很長。讓我們共同努力,守護好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讓大運河這條流動的文化長河永遠奔騰不息,滋養著中華大地,也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與無限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