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在江蘇境內綿延790公里,至今千里賴通波。十年來,江蘇在保護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運河的文化價值、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發展富民特色產業,著力建設世界級運河文化遺產旅游廊道,在壯大大運河這一經濟動脈上探索新經驗。新時代的“黃金水道”正發揮出日益巨大的效益,為江蘇高質量發展持續賦能。
江蘇臺記者高涵:“這里是京杭大運河施橋船閘,也是蘇北運河入江的最后一道船閘。站在江河交匯之處,水闊天長、舟楫縱橫,一派繁忙景象。然而在過去,這里只能跑跑散貨船,變化是怎么發生的呢?我們上船尋找答案。”
40歲的吳師傅是一名有著20多年經驗的“跑船人”,一年有200多天在運河上度過。他告訴我們,十年前想要過閘,得先拿著證件到遠調站登記繳費、排隊、倒船、過閘……一波操作下來常常就是大半天。而如今,只要手指輕輕一點,這艘3000噸的“大塊頭”便能穩穩當當地在閘口前等候。
貨船船主吳平說:“手機上面就能直接排隊、登記、買船票,方便很多,一個小時就能通過。現在航次也能跑起來了,一年要多跑個四五趟,利潤也要多個三分之二。大運河對我們船員來說是母親河,也是致富河。”
高效過閘的背后有著智慧的“加持”。這間航運總調室里,船只信息、過閘情況在屏幕上“一目了然”。
蘇北航務管理處揚州航務中心網絡工程師闞國春說:“我們從2014年開始就上線了航閘智能運行系統。它可以通過計算機的智能計算,根據每條船的尺寸‘量身定制’合理位置,方便它們過閘。這樣提高了閘室的利用率,通行效率也比以往提高了20%。”
提高“軟服務”的同時,運河沿岸的“硬支撐”也在進一步強化。2020年起,江蘇率先對大運河沿岸進行航道整治工程建設,拆除老舊建筑碼頭、新建待閘泊位、疏浚原有航道、改造提升水上服務區……一系列項目的實施,大大提高了運河沿線的通航環境和船舶通過量。
蘇北航務管理處揚州航務中心施橋船閘副所長阮向陽說:“這十年,是我們施橋船閘翻天覆地變化的十年,船閘的通過量顯著增加。2014年只有2億噸,現在已經連續7年超過了3億噸。現在的施橋船閘是全省、全國最繁忙、通過量最大的船閘,是實至名歸的‘內河航運第一閘’。”
施橋船閘的華麗轉變,是江蘇綠色現代航運建設的生動寫照。如今的大運河已成為一條集航運、旅游、水利、景觀、遺產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運河網,不僅促進經濟腹地與沿海地區物資交流,還推動文旅融合深度發展。依托大運河沿岸雄厚的工業底蘊,常州打造大運河工業遺產館、大運河工業遺產文化長廊,將大運河工業遺產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勢能;在張謇故里南通,唐閘北市歷史文化街區自2021年開街以來,已吸引游客100萬余人次;在無錫,鋼鐵廠、老船廠經過空間梳理、結構優化,搖身一變成為集文化、餐飲、休閑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時尚園區。
游客湯敏說:“在這里可以看到豐富的工業遺存,感受深厚的運河文化,還能乘船體驗獨特的運河風光。這里的游覽體驗非常不錯。”
十年來,江蘇將大運河作為“水韻江蘇”的美麗中軸,集中推出“運河百景”標志性文旅產品,遴選發布20條運河主題文化旅游精品線路,連續多年舉辦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運河文旅精彩紛呈,“詩和遠方”更具體驗。隨著《世界級運河文化遺產旅游廊道建設實施方案》的出臺,一批富有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國家級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將次第亮相,運河江蘇段將成為享譽中外的繽紛旅游帶,成為展示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的靚麗名片。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高涵 章斌煒 畢然 陳曉風 郭藝 楊國 劉康亮 路明杰 供片臺/揚州臺 無錫臺 南通臺 常州臺 編輯/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