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愛附中的理由是什么?已被保送北京大學的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三學生徐一赫說,是附中的閱讀,讓靈魂深深扎根于書卷中——無論文學還是科學。2014年起,南師附中開啟“全科閱讀”項目,至今已有10年。在“科學盒子”里、在書本里、在電影里……師生共讀,構成了附中最美的樣子。
“全科閱讀”
讓學生閱讀無邊界
徐一赫與北京大學數學英才班簽約,是一名理科生。而他愛上附中的開始,是因附中獨樹一幟的語文教育,是課堂上電影《春風化雨》帶來的影響。他捧起《百年孤獨》《愛的藝術》《娛樂至死》這些原以為一輩子都不會接觸的著作,去探求最真實的渴望,嘗試解答那些由閱讀引出的本質問題,憑借與大師的腦中問答摸索前行。在他看來,附中的教育基于閱讀,引導學生們內斂而有深度地不斷提升自我,塑造人格。這種內秀的氣質在不經意間,早已滲透到校園的各個角落。加入“樹人”文學社,高一(2)班的張同玥感受到積極而寬松的氛圍,老師會分享好文章、好歌、好視頻、好見聞,一起去討論、去思考,激發大家去思考。圖書館是張同玥愛去的地方,在這里,可以不斷探索,豐盈思想。
高一(16)班的李浩宇說,附中適合閱讀的地方很多,他喜歡在圖書館,也喜歡在教學樓中間布置的沙發區閱讀。從培養興趣出發,老師推薦的學術論文、層次分明的閱讀書目,給學生帶來了課本以外的收獲。高一(15)班的王鈺堯,選擇了物化政組合選科,原因是,文理科她都喜歡。在閱讀方面,學校的“全科閱讀”讓全面發展的她不再受限,是可以積累素材的閱讀、能提升思維能力的閱讀,進而給思考方式帶來幫助。
自然界不分科
“全科閱讀”貼近自然本來的樣子
“自然界是整體的,是不分科的。”南師附中的保志明老師是化學特級教師,她給學生帶來的閱讀推薦,并沒有局限在自己的學科內。在她看來,閱讀無處不在,也不局限于書本。南師附中的新生隨錄取通知書一起會收到“科學盒子”,其實就開始了附中“全科閱讀”的第一步。“科學盒子”是一個整體設計的綜合性學習項目,需要調動學生大腦中來自各學科的知識,自主解決問題。
保志明說,自然界本身不分科,學習自然科學的根本目的是理解自然界并創造新事物。所以,在附中的閱讀推薦中,不會非常功利地去針對具體知識點。《上帝擲骰子嗎?》《生命是什么》《從一到無窮大》……這些都是附中老師推薦給學生的經典科學書籍。書中的知識不分物理或化學,是更加整體的表達。在保志明看來,分科教學的信息輸入量是不夠的,只有幫學生形成理科的底層理解,他才能真正會學習理科。在閱讀中,輸入不是全部目的,目的還有輸出,以輸出帶動輸入。假期中,學生們還被要求觀看優秀科學視頻,并寫作讀后感。漫長的暑假里,保志明帶著學生們做了一件“復雜”的事,合作翻譯一本英文教材中的部分內容。通讀、翻譯、排版、校稿……復雜的流程需要分工合作,學生們最終完成了任務。保志明說,全科閱讀,博覽群書,是南師附中為學生們精心設計的“課程”。學校希望彌補因分科學習帶來的割裂,為他們未來從事跨學科的研究做準備。“全科閱讀”培養出的學生品質,是高考卷子考不出來,但走上社會需要的,如合作能力、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以及對自然界深刻的理解。
用好身邊的素材
讓“全科閱讀”更鮮活
倪峰是南京魯迅紀念館館長,也是一名語文老師。如何用多種形式,讓“走進魯迅”這個主題閱讀更豐富?在南師附中校園里,有全國唯一一家建立在中學校園里的魯迅紀念館——南京魯迅紀念館。南師附中將“走進魯迅”作為語文學科課程開發的主題,并進而建設課程基地。“走進魯迅”有多種形式。在課堂上引入美術作品;把魯迅的自述、書信、日記等作為教學素材;引導學生將小說文本改編排演成課本劇;組織學生自己設計編輯期刊雜志……
盧元偉是南師附中的歷史老師,也是學校“全科閱讀”教研組組長。他說:“我們每個學科都會有很多閱讀書目,是該學科類的經典書目,會做成一本推薦閱讀的指南。高二的時候,學生要提交全學科的閱讀報告。”在盧元偉看來,以學科融合作為抓手,以真實的問題或任務作為驅動,來推進學生閱讀,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以《現代西方四十講》為例,如果老師和學生說這是一本很好的哲學書,你來讀,可以預想效果會非常糟糕。但結合身邊的真實情境,要解決真實問題,學生就會愿意讀。
打破傳統
未來圖書館變身“研學中心”
南師附中察哈爾路校區,擁有一座“百年老校優美圖書館”,已成為附中的一道文化風景線。如今,察哈爾路和奧南兩個校區館正在使用中,曉莊校區館在建設中,形成一校三館的格局。圖書館擁有紙質藏書25萬余冊,包括《四庫全書》等重要館藏古籍文獻,還有巴金等校友的贈書。使用中的察哈爾路館“全科閱讀基地”,裝配中的奧南館“天臺書屋”,建設中的曉莊館“研學中心”,正在成為新課程改革的資源支撐場所。
南師附中圖書館館長張小兵說:“有數據顯示,很多圖書館里的書籍,有一半以上沒被學生閱讀過。”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圖書館讀到自己愛讀的書,有用的書?南師附中的圖書館,要從全人教育高度創設閱讀情境,構建“研學中心”,深度推進校園閱讀,成為“讀者第一”的圖書館。學校將努力打造未來圖書館:打破傳統圖書館的排列方式,構建“九十九間半”研學中心,進而有力推動全科閱讀的發展。其中的“半”為傳統的公共空間,安排在一樓,教育部等推薦的中學生閱讀書目,新課標、校本閱讀課程規定的閱讀書目都將集中在這里。而“九十九間”,則是由師生自定義的“研學空間”——書籍自主訂購、主題自主組合、管理自主運行。
以曉莊校區的圖書館為例,未來二樓至五樓都將有各自不同的主題,如二樓是“探究人類文明發展的99個關鍵時期”;三樓是“尋找影響人類文明發展的99個關鍵詞”;四樓是“共建高中階段99類研究性學習話題”;五樓是“支持新課程改革的99個學科資源庫”。學校還將在書柜中安置抽屜,用于收集學生對主題設置、運作管理等方面的意見,并放置優秀研學論文和手稿,形成專題研究的校本歷史,以供接續研究。
系統設計
以“全科”托舉“全人”
早在2014年,南師附中提出并開始實施“全科閱讀”項目。
全學科閱讀課程是指涵蓋各學科大類的閱讀課程,將閱讀內容分為語文、英語、數學、自然科學類(含物理、化學、生物)、社會科學類(含政治、歷史、地理)、綜合類(含信息技術、心理、體育、藝術等)六大類。語文、英語和數學三門學科為必讀,其他三大類每類至少涉獵一門學科。課程包括書目推薦、課內導讀、課堂深化、選修深讀、過程性評價、作業反饋、學分認定等環節。近三年來,南師附中逐步建構“全學科閱讀項目群”,形成了全學科閱讀三級課程體系建構、全學科“融合閱讀”方法探索、全學科閱讀與國標教材教學的深度融合等子項目。
學校引導學生通過打破學科、校內外的界限,與國標教材相融合,在生活實踐中實現獲取、處理、分析、利用信息的功能。學校建構了以“知識—應用—創造”為指向的分層評價體系,并逐步完善了體現過程引導的網絡評價平臺。
學校著力培養學生的融合能力,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建構認知內容與方法,并養成深度思考的習慣。學校設立“全科閱讀教研組”,并嘗試基于全學科閱讀的“融合閱讀”探索。以真實學習任務推進文理科融合類閱讀課程,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理科方面,學校重點推進“科學盒子”和“紫金計劃”兩大項目,以研究具體科學議題的方式,帶動理科各學科之間的融合閱讀;文科方面,學校通過廣泛開展各項活動如辯論賽、戲劇節、演講比賽等,以任務驅動的方式來帶動人文社科類文本的閱讀。
唯有“解放閱讀”,讓閱讀向四面八方打開才能真正“融合”。學校以“回歸閱讀本質”為旨歸,1984年創刊的《樹人》雜志,學生自發組成的《微光》雜志社,教師編印的系列主題閱讀和學生閱讀作品專輯,學校成立的辯論社等,一系列探索和創造成為促進和展現學生“解放閱讀”的有力支撐和廣闊舞臺。
全學科閱讀與國標教材教學的深度融合。全學科閱讀唯有進入課堂,與國標教材的教學接軌,方能深入推進。教師是全學科閱讀推進的保障。一群師生形成“共識”,創造了一系列成果:搭建了一組與閱讀相關的平臺,如地平線讀書社和“走進魯迅”“系統思考”“人工智能”“工程創新”這四個省級課程基地等;組織了一系列書籍“共讀”,形成《南師附中全科閱讀書目》等更符合新課程跨學科學習特征的書目;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共享”,如世界經典作品系列講座,主題閱讀沙龍,話劇、影視創演,論文大賽等;開發了一系列課程“共建”,如“1+4”證書課程、選修課、社團課等。
共建讀書“群”,形成讀書“場”,成全讀書“人”,全學科閱讀為南師附中新課程、新教材的優質實施拓寬了路徑,增強了效能。
通訊員 王春玉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