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向“新”而行,凝聚起先鋒動能!江蘇廣大黨員積極投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火熱實踐

看,新質生產力活力奔涌!聽,新質生產力潮聲澎湃!

江蘇肩負著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這一重任。以“當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擔當完成好這張答卷,需要8500多萬江蘇人同向而行,尤其需要廣大黨員沖鋒在前、擔當有為。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3周年之際,我們走近全省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招商引資一線的黨員先鋒,看他們如何積極投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江蘇現代化建設的火熱實踐。

南通新帝克單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副主任徐燕:

奮力當好新材料產業鏈攻堅手

走進南通新帝克單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大直徑高性能高功能聚合物單絲正加緊生產,紡絲、凝固、拉伸,一根根單絲成型后最終卷繞成一個個透明絲卷。這一卷卷單絲,不僅強度高、密度低,還耐高溫、阻燃、抗老化,在飛機部件、醫療健康、新能源制造、3D打印等領域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6月26日上午,記者見到企業研發中心副主任徐燕時,她正拿著剛從生產線下來的單絲,著手準備當天的實驗。在取得相關數據后,她又馬不停蹄趕往會議室與團隊成員分析結果并改進工藝參數。“多維雜化及涂覆成型的大直徑功能單絲研發及產業化項目正處于關鍵環節,一點馬虎不得。”

徐燕的這股較真勁,緣自一次與外商的洽談。

幾年前,在上海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一場國際紗線展會上,徐燕興致勃勃地向前來尋覓合作機遇的外籍客商介紹推薦耐高溫聚合物單絲,卻被澆了一盆冷水。“對比先進發達國家產品的纖度均勻性和斷裂強度,你們的高性能聚合物單絲仍存有較大差距”,外籍客商的這番話深深刺痛了徐燕。

帶著一股要強和不甘,徐燕帶領研發團隊發起攻堅。特種聚合物單絲比一般熱塑性聚合物種類可紡性要差,在螺桿里熔融過程中,很容易發生氧化降解和交聯,導致出絲粗細嚴重不均勻。面對這些難題,他們夜以繼日進行測試,一次次失敗、一次次再來,終于解決了高性能、高功能無法共存的行業共性技術難題,不僅將生產效能提高30%,還將國產特種功能性單絲產品打入國內終端龍頭企業供應鏈,同時遠銷多個國家。“國外能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徐燕說。

像單絲這種身量纖纖卻“含金量”十足的新材料,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個重要領域,需要源源不斷的創新人才。身為南通市崇川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鏈上的一名黨員骨干,徐燕把培養青年人才、傳播工匠精神當作己任。在公司組建的單絲研究院,她帶領和指導科研團隊5名青年研發人員探索新材料前沿技術,榮獲中國創新方法大賽第二名。“帶出一支具備高水平研發能力的團隊,為江蘇新材料產業發展盡一份力,是我目前最大的愿望。”徐燕說。

昆山花橋經濟開發區金融辦副主任董鑫然:

當好探路人,為低空經濟保駕護航

500公斤蝦苗從海南文昌送到珠海,需要多長時間?“不到3小時,還可以做到零損耗!”昆山花橋經濟開發區金融辦副主任董鑫然自信回答。就在不久前,“昆山造”無人機連續飛行500公里,首次順利實施500公斤鮮活蝦苗跨海空運任務。

運送蝦苗的無人機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九院落戶在昆山花橋的項目——航天時代飛鵬有限公司,是國內低空經濟領域起步最早的頭部企業之一。這也是董鑫然和同事們推動落戶花橋的第一家從事該產業的企業。

董鑫然清晰記得,2020年疫情吃緊之時,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九院的接洽沒辦法面對面,所有細節都要在線上敲定。“有時候會議一開就是大半天,眼睛看屏幕都是花的。”當時,花橋金融辦專門抽調黨員骨干成立項目攻堅行動支部,從接洽到落戶,從辦公選址、員工住宿、運行保障、稅收政策扶持,再到人才引進、項目申報,為企業解決后顧之憂。這樣的專業和誠意讓客戶十分動容,該項目只用不到1年時間就順利落地。“黨員就應該在關鍵時刻、困難面前頂上去、沖上去。”董鑫然說。

“哪些項目看上去光鮮但實質上一般般,或看上去不咋地實質上卻很厲害?好的企業和團隊在哪里?”平時不上門洽談的時候,董鑫然和同事們總是在琢磨這些問題。“以招商引資新成果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拓展新賽道,能不能把好項目招來,要看你平時下了多少功夫。火候不到,好項目很難招進來;服務不好,好企業很難長久留得住、發展好。”董鑫然感觸頗多。

令他們自豪的是,從飛鵬落戶開始,短短兩年多時間,花橋低空產業實現從無到有的破題、由散到聚的轉變,已吸引集聚低空經濟上下游企業15家。最近,這些企業正在分批入駐總投資14億元的昆山花橋低空經濟產業園。提及未來發展,董鑫然信心滿滿:“集聚就是為了形成更大的合力,我們希望在幾年內,助力其壯大成為年產值100億元的產業集群。”

正大天晴藥業集團高級副總裁、研究院院長張喜全:

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雙功能抗體是更優的選擇,氘代小分子毒素和抗體的結合將進一步提升藥效。”6月26日晚,正大天晴藥業集團研究院實驗室燈火通明,該項目黨員突擊隊12名隊員,對著剛剛出爐的分析報告展開深入探討。眼下,該企業一款全新結構的抗腫瘤新藥,正處于緊鑼密鼓的研發階段。

項目總牽頭人,正大天晴藥業集團高級副總裁、研究院院長張喜全告訴記者,這是一款全新雙功能抗體偶聯藥物,目前臨床研究顯示的數據較為樂觀,該藥物的成功研發有望讓患者用上療效更好的國產高端生物藥物,從而全面提升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

創新藥研發,業內公認“九死一生”。周期漫長、成本高昂成為難以邁過的門檻。如何破局?唯有堅守。近年來,肺癌位居國內高發惡性腫瘤排行榜首,致死率最高。特別是非小細胞肺癌,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巨大,相關治療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極其沉重負擔。為研發一款治療特效新藥,張喜全勇挑重任,帶領一支黨員突擊隊迎難而上。他們經常天沒亮就來到辦公室,晚上12點多還在和團隊討論優化方案。到研發關鍵節點,一天工作18小時更是家常便飯。

憑借豐富科研工作經驗和團隊“釘釘子”般的頑強拼搏,2018年,一款中國首創、重磅抗腫瘤新藥終于研制成功,這是目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唯一獲批單藥有效的口服制劑,適應多個癌種,不僅開創了國內臨床用藥的嶄新局面,也引發了全球關注。

“我們研發團隊起初只有10人,現在擁有1800多人,其中黨員510人,超強的凝聚力是我們不斷向創新發起挑戰的底氣。”張喜全說。如今,企業形成原料/原液制備、分析、制劑、臨床、注冊等全鏈條研發體系,科研成果廣泛應用于肝炎、腫瘤、呼吸、抗感染等多領域臨床治療,為百萬患者帶去希望。“我們還將積極探索利用前沿技術提升新藥研發效率,以新質生產力賦能藥物研發,同時圍繞生命科學賽道,集中力量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省產研院集萃智能運載系統與裝備研究所副所長秦兆博:

打造運載裝備的控制“心臟”

梅雨時節的調試車間,格外悶熱。34歲的省產研院集萃智能運載系統與裝備研究所副所長、集萃青年研究員秦兆博,額頭上時常會沁出一層細密汗珠。來不及擦拭,他的眼睛緊盯測試機屏幕。研發近兩年的智能汽車空調出風口自動擺風系統控制器,正處于量產關鍵階段,連日來,秦兆博和同事們反復測試設備性能,確保萬無一失。

兩年前,秦兆博和團隊接到一項充滿挑戰的任務——智能汽車空調出風口自動擺風系統控制器的研發和生產。與以往做過的定制化商用車控制器不同,乘用車控制器需要將生產成本、舒適性、可靠性等多個方面納入設計考量,就技術手段而言,國內對該項控制器的研究存在盲點。研發能成功嗎?秦兆博自己也犯過嘀咕。

“幾乎是‘螺螄殼里做道場’,控制器相當于機械的心臟,是實現‘運載裝備+智能控制’的關鍵組件,個頭不大卻精密無比,設計制造往往需要突破重重難關。”秦兆博說。任務攻關開展以來,作為黨員骨干,他帶領團隊泡在實驗室和車間,從一顆芯片的選型到一個零件的安裝調試,事無巨細,辦公室里長亮的燈見證著他長夜里的堅守。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近2年努力,這支年輕的研發團隊攻克各個難點,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汽車零部件全自動聲音檢測系統。“這個系統可以利用監督學習自我完善,從而高效準確判定控制器產品的聲品質缺陷,提升產品聲質量。”秦兆博也滿心期待,在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的當下,他們的研發成果早日迎來廣闊的應用空間。

從清華大學畢業后,秦兆博一直從事智能車輛動力學與控制的產研工作,專注于智能運載裝備控制器的設計與制造。這些年,從礦山間穿梭的無人駕駛礦用自卸車,到深海中遨游的水下無纜機器人,他帶領團隊針對不同項目需要,從零開始,圓滿完成一個個高可靠控制器的設計制造任務。目前,以秦兆博為第一發明人身份授權的發明專利就有30余項。在這間不大的實驗室里,創新故事還在不斷上演。

省鑌鑫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兼鐵前部黨支部書記霍錚:

擁抱新技術,傳統產業也能煥新顏

“你看,填好需求和日期,按下發送鍵,不到半小時,5萬噸不同成分、來自不同產地的鐵礦石就配比好了。”說話間,江蘇省鑌鑫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兼鐵前部黨支部書記霍錚,已經在電腦上備好下周煉鐵所需原材料。

7天后,這批鐵礦石將從天南海北運達倉庫,開啟下一周期的煉鐵過程。

選礦配礦是煉鐵首道工序,也是決定原料成本高低的關鍵一環。配礦不僅要考慮原料成分、物化性能、過程經驗,還要考慮原料價格、市場波動等因素。我國鐵礦石長期依賴進口,受國內外形勢影響,價格波動幅度較大,無疑給選礦配礦增加了難度。

“原來需要六七個人拿著各種材料坐下來互相討論、一一比對,即便是再有經驗,市場行情也無法精確計算,我們吃過不少信息上的虧。”霍錚坦言,傳統的配礦模式工作量大、優化周期長,無法滿足靈活的生產需求,原來一次性要配礦20萬噸,如果配礦不當,每噸價格能相差150元。

“笨辦法越來越行不通,怎么能讓傳統行業也變‘聰明’?”帶著這樣的思考,扎根煉鐵工作生產一線30多年的霍錚,帶著支部黨員骨干一起摸索新辦法。外出調研取經、反復核算比對、不斷試錯研究……他們最終確定把數字化轉型作為主攻方向,并成功推動鋼鐵企業物料跟蹤和智能一體化配料系統投入運用。

如今,整個選礦配礦環節僅需一人,即可通過系統智能比對產生最優方案。信息化操作不僅實現進廠物料全流程跟蹤和科學配料,滿足高爐日常生產需求,降低生產成本,還通過優化配礦方案,提高了燒結礦強度,有效提升了煉鐵效率。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對傳統產業來說,不僅需要更多先進技術的加持,更需要在理念上進行顛覆和創新。”霍錚說,接下來他們將加速運用工業物聯網、大數據等智能制造技術,優化產業流程,推動數字化、智能化等新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不斷塑造競爭新優勢。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林元沁 胡蘭蘭 陳明慧 陳珺璐 本版統籌 耿聯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