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農業生產正酣。各地一手抓生產,一手促增收,推動農民“糧袋子”“錢袋子”雙雙鼓起來,把廣袤田間好“豐”景化為好收成。農民收入直接聯系著獲得感、幸福感。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青海考察時強調,鄉村振興要突出農牧民增收這個重點,加快推進高原特色種業振興行動,發展綠色有機農牧業,打響高原土特產品牌。促進農民增收,既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中之重,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抓手,促增產、促增收尤須兩手抓,雙提升。
科技支撐農業發展,增產增收更具內動力。農民增收,增產是前提,只有多種糧、種好糧、多收糧,才能從根本上充實增收的源頭。眼下,各地大力應用科技手法,推廣物聯網、智能控制、衛星定位等信息技術在農機裝備上使用,從灌溉到田管再到收割,機械化程度不斷加深,高科技的應用改變了農業生產,增添了興農動力。江蘇加快推進現代化糧庫建設,從智能檢測到智慧監管再到可視化糧庫,糧食儲備越來越智慧化。速度快,數據準,更放心,“高精尖”的數字場景深深融入到農業生產,增產增收便有了更強的信心和底氣。
實踐證明,農業強起來,關鍵靠科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種業種源、農機農藝、農業技術推廣等方面持續發力,不斷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落地,為保障糧食產量連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夯實了科技根基。眼下的農田里,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不斷涌現,全國上下紛紛打響“種業翻身仗”,加快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保障了糧食產量穩定增長,推動了農產品供給充足優質,有力夯實著“三農”壓艙石,這樣的好勢頭,當持續鞏固和提升。
產量逐年提升,收成逐年向好,種田也能致富。數據顯示,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691元,實際增長7.6%,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39∶1,農業種糧積極性更高,“中國飯碗”越端越穩。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還離不開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眼下夏糧收割基本結束,當務之急就是要保障好市場流通,穩定好糧價,防止惡意炒作、壓低糧價等市場行為,通過加強市場監管、過程管控、政府引導等方式,全力守護好廣大農民切身利益,事無巨細促進農民收入穩定增長。
除此之外,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關鍵一招?!巴撂禺a”有大前景,在不少地方,特色種養、手工作坊、林下經濟等家庭經營項目打開了文旅新空間,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農民增收拓寬了新途徑。這些都提示各地,促進農民增收,不僅要盯好田間地頭,還要打通市場脈搏,開辟更多鄉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因此,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當進一步打開視角,多措并舉賦能農民農業生產,讓種田有希望、有盼頭,真正實現增產增收,讓農民日子越過越紅火。
促進農民增收事關農民職業榮譽感,關系14億多人的口糧問題。這些年,我國農民增收取得了顯著成效的同時,也應看到,農民生產成本增大、傳統農產品的利潤空間有限等問題一定程度存在,為促進農民增收帶來了挑戰。此外,一些地方極端天氣多發頻發,洪澇災害也對農作物造成損壞,也會影響農民收入的穩定性。因此,抓農業也需要與防風險等緊密聯系起來,通過加大科技投入、加強提前預警、做好風險轉移等方式,讓農業生產高效推進,齊心協力牢牢端穩中國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