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上率先取得新突破——
?!靶隆敝隆百|”,為“重要陣地”筑基
風勁帆滿海天闊,俯指波濤更從容。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需要新的戰略目標定向。
“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苯衲?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鏗鏘話語,匯成新時代的一聲嘹亮號角。
一個月后,由江蘇省委改革辦等組織遴選的22個制造強省建設改革創新案例出爐,近1/4屬全國首創,盡管領域不同,但改革指向一致:共同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破難題”“探新路”。
敢為人先的江蘇,從來不怕“啃硬骨頭”。肩負總書記賦予的“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這一目標定位,突破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堵點卡點,形成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靶隆敝隆百|”筑牢根基,成為改革“向更深處去”的具體方向。
破局靠“技”
2023年12月,出入南京大學唐仲英樓的師生們發現,一樓大廳多了一塊金色牌子——江蘇省物理科學研究中心。這是江蘇首批3個基礎科學中心之一。
不到半年,這塊牌子又被賦予一個更特別的“身份”——江蘇省“應用基礎研究特區”試點單位。“這意味著,我們將為基礎研究改革發展投石問路。”該中心以馬余強院士為首的30多位國家高層次人才有了新的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如何強化科技創新引領驅動作用?江蘇給出的做法是:探索新型舉國體制省域實現機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而關鍵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可控,源頭正是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出成果很難“立竿見影”。經費投給誰?投多少?怎么用?都沒有“標準答案”。2022年,江蘇基礎研究經費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僅有4.4%,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不足點”就是“補足點”。江蘇下定決心加大基礎研究投入,首期5000萬元,省物理科學研究中心去年拿到省財政資金的支持。在省科技廳基礎研究處相關同志看來,這是前所未有的大手筆:“3個基礎科學中心,一次性投入了1.3億元?!?/p>
設立應用基礎研究特區,并推進“實體化”運行,正是江蘇推動科研范式變革、提升自主創新策源能力決心的體現。
改革,要敢于直擊“最難點”。6月1日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趕往南京農業大學學術交流中心,參加一場期待已久的“全明星聚會”——長三角種業創新實驗室聯盟成立,28家首批聯盟成員集結到位,“我國種業創新面臨新挑戰,全產業鏈卻缺乏有效整合,迫切需要這樣打破學科和區域界限,開展聯合攻關。”
打開聯合創新的大門,2023年至今,江蘇按照“1+N”模式穩步推進實驗室聯盟建設,已成立江蘇省實驗室聯盟以及3個領域實驗室聯盟,并在聯盟運行機制、協同創新機制、成果轉化機制等方面開展創新實踐。
這樣的機制改革,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再熟悉不過。江蘇產研院有個響當當的名頭——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10年來,江蘇產研院大膽探索,凝練出“項目經理”“團隊控股”“撥投結合”等創新舉措,成立80家專業研究所,孵化1400多家高科技企業,服務企業超過2萬家。
2022年初,立志回國創業的劍橋大學博士李昆,與江蘇產研院一拍即合,成立劍芯光電(蘇州)有限公司,專攻高性能硅基液晶芯片自主化研發。在“撥投結合”模式支持下,創始人團隊出資300萬元,持股90%;江蘇產研院與蘇州產研院共同提供近1800萬元研發經費,支持團隊專心攻關。
“因為看好我們的項目,在天使輪投資期間,蘇州工業園區又出資900萬元。最終我們占股近80%。”李昆對比發現,這比國外大多數模式都要“先進”。
以江蘇產研院為代表,江蘇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2018年,出臺“科技改革30條”,其中約80%有明顯突破性,約50%為全國首創;今年年初,八部門聯動進一步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試點,新增14家省級試點單位并將面向全省拓展,讓改革成效惠及更遠。
以“產”煥“新”
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是總書記強調的新質生產力的催生條件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產業現代化從農村工業化起步,在自我超越中發展開放型經濟、園區經濟和創新型經濟,從傳統產業到戰略性新興產業,從引進和跟隨到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產業從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生產力持續躍遷。
然而,經濟體量大、產業類型齊備的江蘇,也同時面臨轉型包袱更重、難度更大的挑戰。面對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新使命,該如何“轉”、怎樣“融”?
不久前,繼2019年機構改革以來,省工信廳內部又進行一次處室調整,新材料產業處、生物醫藥產業處、新能源產業處等處室職能一目了然。
“改革在產業升級中發揮著先導和突破作用,要向深化改革要動力?!笔」ば艔d綜合規劃處相關同志告訴記者,這個改革“抓手”,就是“1650”產業體系的提升——
去年以來,省工信廳圍繞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50條重點產業鏈,逐群逐鏈建立一個責任處室、一個行動方案、一個專家委員會、一批促進機構、一個品牌活動、一批骨干企業的“六個一”工作推進機制,全力構建集群和產業鏈協同發展的生態體系。
錨定改革方向、推進“馬力全開”——我省16個產業集群全部制定強鏈補鏈延鏈行動方案,成立167位專家組成的49個專家委員會,確定71個協會、學會等促進機構,建立包括3.9萬多家企業的“1650”產業體系企業庫。
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這樣產業分類推進的思路愈發明晰。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之一。6月21日,省政府召開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啟動運行暨首批產業專項基金組建新聞發布會,明確拿出500億元省級母基金,與設區市、省屬企業合作設立產業專項基金,引導資本以“長期主義”思維投向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持續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強化金融創新、壯大耐心資本,是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省發展改革委主任沈劍榮特別提醒,耐心資本并不是不求回報的資本,只是要通過前瞻性布局,在行業早期投入引導,發展壯大后再擇機退出。
“投”與“退”,折射出的是保持耐心、實事求是的作風,也是我省這些年來調整產業結構、進行產業更新所秉持的原則。
在常州,平均1秒鐘,“燈塔工廠”產線上就有一塊動力電池下線;在以常州整車基地為半徑的長三角區域,實現3小時之內鄰里鏈上配套……常州從瞄準新能源賽道,到成為聲名遠播的“新能源之都”,僅用了十幾年時間。
“本世紀初光伏產業全面發展,基于本地基礎,常州主動布局,從2009年振興五大產業行動計劃開始,對新能源發展加以引導。”常州市工信局副局長楊軍如數家珍:2013年常州實施“工業經濟三位一體轉型戰略”,2021年以來常州全面推進“532”發展戰略……2023年,常州市新能源領域規上企業完成產值超7600億元,增長15%。得益于新能源產業迅猛發展,常州成功晉級GDP萬億之城。
既“鼎新”也“革固”。聚焦傳統產業升級,徐州提出“333”創新生態做大做強工程機械“1號產業”;聚焦“智改數轉網聯”,蘇州市提出打造“全流程服務賦能智造之城”……一批改革探索,推動各地傳統優勢產業“瘦身塑形”,煥發出新的競爭力。
成事在“人”
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成為當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要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
去年8月起,江蘇省科技廳和省教育廳建立廳際聯席會議制度,共商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的思路舉措。
“加強三者協同發展,必須通過高位戰略統籌和頂層設計,出臺配套支持政策和綜合改革措施,明確干什么、怎么干、誰來干?!敝袊こ淘涸菏俊|南大學教授劉加平欣喜地看到,循著總書記的指引,夯實人才隊伍關鍵支撐,江蘇上下正在探索人才工作新機制。
幾個月前,“中國科學家在凝聚態系統中首次觀察到引力子激發”受到各大媒體關注,讓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杜靈杰進入公眾視野。“越是前沿研究,越有可能失敗,也越不容易獲得經費支持?!?019年7月他從美國回到南京時,心中也沒底。項目最終能成功,離不開幾年來江蘇省科技廳和南京大學給予的傾力支持。
青年階段是科技人才成長的“黃金期”。2012年起,江蘇陸續設立省青年、優秀青年、杰出青年基金項目,形成覆蓋不同發展階段、梯度科學、運作高效的人才資助機制,助力他們早出成果、出大成果。
不拘一格降人才。2023年以來,江蘇新設“攀登”項目,長周期穩定支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深入實施卓越博士后計劃和江蘇特聘教授計劃;鼓勵采取特聘崗位、項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才等,進一步優化卓越科研人才培養機制。
育用并舉。培養與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新型勞動者,還需要探索科教融合、產教融合新路徑,提升工科人才培養水平,為產業創新輸送“即插即用型”人才。
多年奔波于產、學、研之間,劉慶深刻感受到產業工程師培養與實踐的脫節。2019年起,江蘇產研院在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的支持下,啟動集萃研究生聯合培養工作,把產業真需求、技術真難題凝練為研究生培養課題,以“項目制”“雙導師”模式,與高校共同推進產教融合育人。
就在前幾天,浙江工業大學畢業生吳永寶通過雙向選擇入職微曠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成為一名應用工程師。兩年前,還在讀研的他跟隨導師來到蘇州,成為集萃研究生的一員。2023年1月,他參與的項目成功孵化成立微曠科技。
從集萃研究生到應用工程師,吳永寶們實現了“無縫對接”。4年來,江蘇產研院已與72家高校院所達成戰略合作,累計培養集萃研究生超5400人次,孕育出一片校企聯合育才的“有機土壤”。
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南通市、縣、鄉鎮三級同步落實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全市千余家企業推行產改試點,覆蓋職工126.4萬人;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曾是“人才洼地”的邳州建立多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實行信息聯通、項目聯招、問題聯處、績效聯評,確保人才項目引得來、留得住、發展好……
通過機制創新,建立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勞動關系,一支規模宏大、分布廣泛、結構合理、技術精湛的新勞動者隊伍正在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