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面積2.5平方米的TOPCon光伏電池板,一年可以產電約800千瓦時。“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江蘇主題采訪團近日來到位于揚州的阿特斯新能源產業園,該企業在短短半年內突破激光燒結等關鍵技術,顯著提升了光伏電池板轉換效率。在揚州,像這樣堅持創新驅動引領、不斷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大中小型企業不斷涌現。
當前,揚州聚焦產業科創名城建設,全力打造長三角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產業科技創新高地和先進制造業基地。“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持之以恒建設產業科創名城,扎扎實實、踏踏實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揚州新實踐。”在6月12日召開的中共揚州市委八屆八次全會上,揚州市委書記王進健對揚州高質量發展提出“新”要求。他表示,要找準切入點、下好先手棋,向新而行、提質奮進,加快走出具有揚州特色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子。
接力創新,激發城市含新量
位于江都高新區的江蘇亞威機床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一臺臺新鮮出爐的白色伺服壓力機整齊擺放,等候下一階段的調試。“這一產品由公司自主研發,具備高柔性高精度、節能節材等特點,相較于傳統壓力機,效率提升30%,能耗減少40%。”該公司鈑金激光裝備事業部銷售管理部部長鄭發元說,亞威每年研發投入占營收的7%以上,逐漸形成“生產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的接力模式。
亞威股份主要生產數控機床,而數控機床產業是揚州重點發展的優勢特色產業之一。在調研過程中,記者發現無論是傳統產業還是新興產業,“研發投入”“創新強度”“轉型升級”等熱詞被頻頻提及。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揚州將科技創新作為首選項,城市創新濃度與貢獻度與日俱增。
把解決企業創新難題擺在“C位”,揚州連續4年開展科技人才“揭榜掛帥”助企專項行動。嘗到這一“甜頭”的揚州日精電子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張淮鑫深有感觸,“我們是一家專注于研發生產薄膜電容器產品的企業,隨著對產品有了更高要求,亟須在材料耐高溫性能和能量密度上實現技術突破。”張淮鑫告訴記者,在他們一籌莫展時,揚州市“揭榜掛帥”專項行動黨員先鋒隊成員來到企業,建議他們面向全球發布技術需求。自去年發榜以來,10余家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關注到這一項目,日精電子很快找到應對之策。
這僅是揚州聚焦“613”產業體系“卡鏈處”“斷鏈點”,深化“揭榜掛帥”攻關機制的生動案例。3年來,“揭榜掛帥”行動直接服務本地企業535家,征集技術創新需求874項,相關項目實現銷售收入近40億元,專利申請超500件……
6月6日,儀征市第八屆鳳來儀·精英人才創業周開幕,南京·儀征大學生創業園項目正式啟動。作為揚州跨江融合的“橋頭堡”,儀征與周邊17所高校牽手,把大創園作為承接寧鎮揚乃至長三角區域人才、科技、教育等資源的一塊“飛地”。揚州“留才率”已連續兩年位居全省第一,近年來吸引包括近百名兩院院士在內的3300多名“高精尖”人才來揚創新創業,累計106人入選國家人才計劃、467人入選省“雙創人才”、38個團隊入選省“雙創團隊”。這些都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條件、強大的要素支撐和良好的環境支持。
生態優先,厚植發展含綠量
今年年初,《揚州工業能效指南(2023版)》出臺,發布揚州市34個大類行業和151個中類行業的能源消費產出平均水平,包括該市工業分產業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萬元工業產值能耗等。該指南的編制,旨在從源頭上提高項目能源產出效率,推動城市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提升揚州工業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含綠量”。
揚州始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深入推進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揚州市工信局局長錢峰介紹,該市近年來加快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持續深入淘汰落后低端產能,大力發展“613”產業體系,推動工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在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方面,揚州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到2025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較2022年降低10%。大力開展創建綠色工廠、開發綠色產品、建設綠色園區和構建綠色供應鏈等重點工作,加快建設“光伏+”、氫儲能及加氫站試點、便捷充換電基礎設施、二氧化碳捕集和高值化利用試點等綠色低碳示范項目,每年實施綠色化改造項目100個以上。
揚州位處江淮生態經濟區重要地帶,正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全省“1+3”重點功能區戰略,主動參與南京都市圈、寧鎮揚一體化發展,推動產業聯動、創新協同、人才交流、金融對接,力爭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構建永續發展的“綠心地帶”。
被譽為“江蘇綠心”的寶應縣是一座沒有燃煤電廠的縣城,全縣能源供給都來自“綠電”,風力發電機鱗次櫛比,漁光互補光伏電板覆蓋大片河塘湖泊。作為寶應縣創新招商載體,“綠電廠房”可以為入駐項目配置屋頂光伏電組等綠色能源生產系統,既為項目提供更有競爭力的基礎設施,也引導產業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目前,寶應已在多個鎮區啟動“綠電廠房”建設,總占地面積達上千畝。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思路,寶應縣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和資源利用結構調整優化,培育節能環保、生態循環等綠色低碳產業,逐步建立寶應特色生態產業體系。
近年來,揚州設立3只百億母基金,揚州綠色產業發展母基金位列其中。該基金總規模100億元,重點支持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重大投資項目、綠色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符合戰略規劃的轉型升級項目。
綠色低碳是生產方式,更是生活方式。瘦西湖風景區內隨處可見光伏路燈、光伏椅、光伏傘等諸多光伏儲能產品。該景區加快探索建設全電氣化碳中和生態景區,積極打造“零碳景區”示范樣板。通過優化景區能源體系,實施電能代替、電氣化改造等方式,推動景區用能方式向綠色、節能、低碳方向轉變,預計景區一年可減少3500噸左右碳排放。
建強體系,提升產業含金量
氫能具有清潔低碳、高效安全、儲能豐富等特點,是揚州重點培育打造的新興產業之一。位于廣陵產業園的江蘇耀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去年成功研發并投產了國內最大功率300千瓦氫燃料電池電堆。如今,揚州已集聚涵蓋氫能產業上游的制氫與供應、中游的燃料電池核心零部件、下游的燃料電池汽車等應用的全產業鏈相關企業,具備燃料電池電堆、系統集成、整車、電力系統總成等技術創新能力。揚州還專門出臺《揚州市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3—2035)》,明確提出“氫能相關產業總產值到2035年達800億元”的遠期目標。
產業是經濟之本,是生產力變革的具體表現形式。去年,揚州錨定產業科創名城建設“主航道”,確立“6群13鏈”先進制造業體系,鞏固提升“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主導產業集群,攻堅突破“航空、工業母機及機器人、高技術船舶與海工裝備”等13條新興產業鏈。王進健表示,要把更多科技創新成果及時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不斷增強產業發展新動能、塑造產業競爭新優勢,推動傳統產業“發新芽”、新興產業“長成林”、未來產業“快生根”。
新興產業同樣在高郵大地上熠熠生輝。今年年初,高郵市兩大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分別是總投資30億元的雙鵬新能源年產35GW N型太陽能超薄單晶硅片項目和總投資25億元的金剛石新材料項目。兩個項目均由上市公司投資建設,將對光儲充產業和新材料產業起到強鏈補鏈延鏈的作用。伴隨著揚州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異軍突起,到2025年,揚州力爭形成2至3個規模超2000億元的地標產業,總量過百億元的新興產業鏈達到10個以上。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要發展新興產業,更要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汽車及零部件是揚州傳統支柱產業,也是重點培育集群之一。走進亞普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生產車間,只見機械手臂“琳瑯滿目”,組成一條條復雜而又充滿機械美感的自動化生產線。該公司2021年就入選“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廠揭榜單位”,其生產效率、綜合能源利用效率等相關數據正節節攀升。
縱觀整個揚州,傳統企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今年,我們將以‘千項改轉、百企示范、百景應用、十鏈提升’為主線,加快推動傳統產業‘智改數轉網聯’,以科技的‘含新量’提升產業的‘含金量’。”錢峰表示,目前揚州累計獲批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2個、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含5G工廠、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36個、省級智能制造示范車間110個。
揚州將今年確立為“實干爭先年”。錨定“奮進萬億之城”和“兩快兩爭兩提升”目標不動搖,揚州正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干,更好為江蘇“勇挑大梁”奮力書寫“走在前、做示范”的揚州答卷。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孫勁松 張晨 張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