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之計,在于安民、富民、樂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深入推進就業、收入分配、醫藥衛生、社會保障、養老托幼等領域改革,扎實辦好一件件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民生實事,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江蘇臺記者朱曉瑩:來到醫院就診,卻發現“科不對病”“單科問診不夠用”,換科問診又要重新掛號耽誤診療時間……這些是不少大病重病患者到大醫院就診面臨的難題。在江蘇省人民醫院,這里成立了數個專病診療中心,正是醫院針對患者迫切需求,將相關科室、相關資源整合進“一扇門”的改革之舉。
患者高妍說,對于病人來說,現在不用來來回回地跑,掛不同的號看不同的專家。以自己為例,從發現腫瘤到用上化療藥,前后不到一周的時間。
聚焦胰腺腫瘤、胃部腫瘤、乳腺腫瘤成立的這些專病中心在空間上將原本散在各樓層的內科、外科、影像、病理等診療區域集中到同一個空間內;在人員上,建立起以患者為中心的多學科醫護團隊。確保患者從掛號、檢查、診斷到治療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得到高效、優質的服務。不僅能縮短患者的治療周期、節約患者的就醫成本,還能大大提高專家資源的利用率。
江蘇省人民醫院乳腺中心主任王水說,乳腺腫瘤不是簡單的單一病種,靠一兩個學科是遠遠不夠的。專病診療中心的建設就是集中多個學科進行融合,來為患者服務,流程更加流暢、更加有效。
江蘇省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王曉東說,通過這些改革舉措,打破不同專科之間的壁壘,讓以前患者圍著專家轉,轉變為診療中心圍著患者轉。
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全國首批綜合醫改試點省份之一,江蘇堅持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一體推進改革。
注重“建機制”: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在全國率先啟動高水平醫院建設;率先開展高值醫療耗材專項整治,節省采購資金數十億元;創新設立“江蘇醫惠保1號”,完善多層次醫保體系建設。
全力“強基層”:在全國率先開展農村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全面推進緊密型醫共體建設,首創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項目庫、首推基層衛生人才“縣管鄉用”制度,讓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更可及。
用心“優服務”:從省級層面首推“一號管三天”服務、就診“先醫后付”模式,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互聯網+護理服務”等改革舉措實現數據多“跑腿”、患者“少跑路”。
江蘇省衛健委體改處處長劉益兵說,江蘇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大病不出省”為目標,聚焦提升疑難危急重癥救治能力、增強慢病服務連續性、醫患協同讓百姓少生病三大重點,強化政策聯動和部門協作,打出了醫改“組合拳”,讓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的家庭。
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一老一小”牽動萬千家庭,養老托育服務如何才能實現更充分、更有效的供給?
近年來,江蘇先后出臺了全國首部養老服務綜合性地方法規《江蘇省養老服務條例》等60余部惠老政策文件,并研究制定了《促進養老托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制度化筑牢“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的堅強保障。在此基礎上,江蘇還注重發揮多種社會主體的作用,完善老年助餐服務網絡,重點發展護理型養老機構,支持示范性托育服務機構帶動多家社區嵌入式托育點共同發展。
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1.8萬個,政府購買居家上門養老服務覆蓋330萬人;共有養老床位40.8萬張、老年助餐點8145個;全省完成備案的托育機構超過1800家,可提供托位數超過26萬個。
無錫市民金桂花告訴記者,對于雙職工家庭來說,家門口的普惠托育機構解了燃眉之急,而且還可以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臨時托等多種類型,特別靈活、價格也不貴。
徐州沛縣靜安護理院院長郭磊說,現在通過醫養結合,衛生院托管養老院,入住的老年人失能半失能的居多,大多數都納入了常護險,每個月只需要交納1500塊錢,老年人的子女也都很放心。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衡量發展、推進改革的新標尺。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以更有力度的改革舉措托舉起百姓穩穩的幸福,有力保障人民參與改革發展進程、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就業新動能不斷釋放。江蘇創新組建省、市、縣三級穩就業工作專班,在全國首創普惠性就業金融服務產品“蘇崗貸”,大力實施全民創業行動,實現了1人創業、4人就業的倍增效應,城鎮新增就業年均超過140萬人,約占全國的十分之一以上。
住房制度改革持續推進。南京創新實施公租房貨幣化,泰州在全國率先實行“陽光擔保”政策;“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的多層次保障性租賃住房供應體系不斷完善,更多新市民、年輕人實現安居夢。到2023年底,全省累計改造老舊小區約1.4萬個,惠及居民約500萬戶。
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全民參保計劃落地見效;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逐年調整;省、市、縣全面建立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協調機制,為困難群眾提供制度化保障。
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顧海說,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直面民生改革中的“硬骨頭”,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從就醫、養老、托育、住房等老百姓“急難愁盼”的問題入手,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推出許多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不斷將民生領域的“關鍵小事”辦成老百姓心頭上的“溫暖大事”,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改革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