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南京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改革之舉用心用情提升民生福祉、解決急難愁盼,推動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斷取得新進展,將一份份“民生清單”變為可見、可感的“幸福賬單”,讓改革成果惠及全體市民。
破解群眾“急難愁盼”,把“難事”變“實事”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近年來,南京以問題為導向,圍繞民生領域的“急難愁盼”找準發力點,把一樁樁“難事”變成了“實事”,不斷彰顯著改革的溫度。
單顆牙種植,全流程費用從13890元降至6875元;一次性血糖試紙,從2.42元/片降到0.6元/片……2021年,南京創新打造全國首個醫保、醫療、醫藥聯動的大數據管理云平臺——南京“醫保高鐵”,打破多部門壁壘、數據孤島,為全國醫保數據化應用開辟了新場景。“醫保高鐵”對國家和省帶量采購任務以及市級層面醫用耗材帶量采購、企業整體談判等,實現全程監管。2019年以來,南京市先后落地40多次國家、省、市集采,節約資金160億元,醫用耗材價格監測指數從100降至77.22,群眾看病就醫負擔持續減輕。
更多改革舉措持續聚焦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
讓城鄉孩子都能在家門口上到“好學校”,南京高質量打造中華中學、金陵中學、瑯琊路小學等一批義務教育階段教育集團,強化集團化教育的覆蓋,并啟動城鄉小學發展共同體計劃,鼓勵主城區優質教育向郊區、農村等薄弱片區輻射。2012年以來,南京新增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96所,新增學位超31萬個,“名校”“名師”在江南江北“開枝散葉”。到2026年,南京將形成4個城鄉區域發展共同體,不少于50個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
0至3歲嬰幼兒的照料是困擾雙職工夫婦的一大難題。作為第一批全國嬰幼兒照護服務示范城市,南京在全國率先開展地區性托育服務新路徑的探索,通過財政補貼、提供場地、減免租金、稅費優惠等措施,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建設,并在全國率先以政府令形式頒發《南京市嬰幼兒托育機構管理辦法》。目前托育服務可提供全日托、臨時托、半日托、小時托,基本實現與產假的無縫銜接。
前不久,棲霞區龍潭街道村民仲維芹因突發急性肝衰竭急需進行肝移植,個人支付醫療費用高達43萬多元。區街民政集體會商,最終給予10萬元臨時救助金,解其燃眉之急。解決臨時救助難題,南京探索社會救助領域“一事一議”會商制度,通過“先行救助”“一事一議”“急難發生地直接實施”等舉措,已累計開展臨時救助6000余人次。
去年10月底,虎踞北路4號5幢的居民張玉延拿到了新的不動產權證,歷時10年的國內首個產權人自籌資金翻建項目終于畫上圓滿句號。這幢曾被鑒定為危房的小樓,在遵循南京危房治理“原址、原面積和原高度”的基礎上,實現了“優化戶型、改變結構、提升環境”,它的全面重建為南京乃至全國的城市更新提供了思路和樣本。近年來,南京在小西湖、大陽溝、石榴新村等處創新開展不同形式的危房消險,讓居民從“憂居”邁入“優居”。
破解停車難,南京于2021年起率先在全國啟動停車資源共享,并于2022年起連續3年將“增加共享泊位”列入市級民生實事。截至目前,南京累計開放共享泊位超過13.9萬個,年底前將至少再增5000個共享泊位。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在央視《新聞周刊》欄目中為此給南京點贊:“為群眾辦實事,方法總比困難多。”
解鎖幸福密碼,改革成果不斷惠及百姓
去年底,南京第十四次入選“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幸福感來自更便捷的交通出行——
“過去上班,需要先坐公交車前往油坊橋地鐵站換乘,加上堵車時間,基本要1個小時左右。”家住岱山明尚東苑的楊群,工作單位在常府街。得益于岱山東路跨秦淮新河大橋的貫通和地鐵2號線西延線的開通運營,如今她出了家門乘坐185路循環線,幾分鐘跨河即到達2號線螺塘路站,上班時間減少了近一半。
南京公交集團從新建地鐵開始規劃站點時,就已著手布局沿線站點,并把微循環公交開進城市支路、背街小巷,形成與地鐵的功能互補。目前主城區接駁地鐵的公交線路數量占85%,主城區地鐵站點100米范圍內公交接駁站點覆蓋率95%,逐步實現“軌道到站、公交到家”的服務目標。
“軌道上的都市圈”也已成為南京交通一大特色。2021年,江蘇首條跨市通行城軌——寧句城際開通,兩地“一小時通勤圈”成為現實。截至目前,南京都市圈城際軌道運營里程約247公里。寧馬、寧滁、寧揚3條城際鐵路建成后,南京區域交通一體化銜接還將進一步得到加強。
此外,隨著南京“井字加外環”快速路、“經六緯十”主干路網構建完善,主城路網建設從增量新建轉入路網織補與完善結構為主。主城跨區斷頭路建設行動計劃經過多年實施,已完成30多個打通項目,今年還將繼續推進7個斷頭路項目建設,持續提升區域交通網絡暢達性。
幸福感來自身邊更多“新”風景——
漫步在剛完成整治不久的百子亭路,郁郁蔥蔥的法桐樹下,歷史感的墻畫和印著法桐葉的閱讀椅、郵筒,與一側的百子亭歷史風貌區互相呼應,仿佛時光穿越。特色街區的陸續試點,推動南京“美麗街道”導引的發布,讓更多街道因地制宜,成為家門口的風景。
通過大力實施城市更新,一批老建筑、老街區、老廠區實現煥新。入選全國城市更新試點城市后,南京以試點引路,努力打破存量土地利用、體制機制創新、市場配置資源等瓶頸,勇闖城市更新“深水區”。
目前,南京已公布4批次49個城市更新試點項目。出臺《南京市城市更新辦法》,陸續發布土地規劃實施細則、空間要素保障創新計劃、消防審驗管理實施意見等一批配套政策文件,構建起更新政策框架,支撐南京開展有溫度的城市更新行動。
幸福感來自家門口更便民的生活——
去年,商務部等13個部門聯合印發《全面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南京作為全國首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地區,不斷完善城市“生活圈”,擴大供給、完善服務品質,讓市民在15分鐘半徑內,盡享煙火氣,體驗溫暖照顧。
住在江心洲洲島和園小區12幢的老丁有一個習慣——每天要去小區“睦寧里”站點轉轉。在這個只有170平方米的空間內,既有縫紉機、打氣筒、針線包這樣的小修小補,又有擔架、拐杖、醫療急救箱等急救設施,每月還固定提供配鑰匙、磨刀、修傘等服務。
在傳統的保潔、保修、保綠等服務基礎上拓展物業服務新場景,補齊服務居民的“最后一公里”,去年南京成功打造15個“睦寧里”站點,今年還將再打造20個2.0版“睦寧里”便民服務站點。
在玄武區新街口街道,悅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銀發助餐點每天升騰起的濃濃飯菜香,讓老人們找到了“家”的感覺。陳奶奶告訴記者,一個人生活的她以前最發愁的就是吃飯問題,現在社區建了助餐點,每天三菜一湯不重樣,既美味又營養,吃完飯還能和鄰居們聊聊天,真是很舒坦。
據南京市民政局介紹,目前全市已建成社區銀發助餐點1397個,主城區和大部分郊區基本實現社區(村)全覆蓋。去年,南京有340多萬人次老人在家門口吃上了暖心飯。接下來,南京將持續完善老年助餐市場準入機制,引導更多經營主體加入銀發助餐,實現助餐點的擴面提質,實現“子女網上下單、老人體驗服務”。
筑牢城市“平安線”,生活更有安全感
讓居者安、近者悅、遠者來,南京的魅力離不開安全的守護。安全是發展的前提,安全也是發展的保障,必須在改革開放中促發展、強安全。
“報告分局,車已攔截、人已控制,未有市民受傷!”近日凌晨,浦口某廣場路邊發生糾紛,市民舉報一女子疑似酒后駕車。浦口公安分局珠江派出所接上級攔截指令后,迅速通過嚴密布控、研判,下發攔截指令,特(巡)警大隊指揮調度各“卡口”執勤力量加強巡控發現。1時許,成功將該酒駕人員精準攔截,及時消除了一起道路交通安全隱患。
“南京是一座安全的城市。”不僅是本地市民,許多外地游客游覽南京后,也會給出這樣的評價。南京公安機關打造“三圈五域”防控格局,在出入城主要通道建設33個公安檢查站,繞城公路和過江通道沿線建設9個警務查報站,城市重點部位、商業繁華區建設38個警務工作服務站。并同步抓好長江水域、地鐵站以及空中、網域警力布防,形成環市、環城、中心“三圈”層防,地面地下、空中水域、虛擬社會“五域”整體布局。同時,在城市重點部位增設快反點,疊加公安武警聯勤點、平安守望點等,嚴格落實公安武警聯勤武裝巡邏和“1、3、5分鐘”快速響應機制,把安全送到群眾身邊。
近日,家住雨花臺區康潤園小區的張女士因姓名中有生僻字,到派出所辦理更改姓名。得知在戶口本、駕駛證更改的基礎上,還可以聯辦戶籍信息變更更正證明,張女士高興地說:“本來我已做好了要跑幾次的心理準備,沒想到一次就辦好了,這項便民服務太貼心了。”這得益于今年南京公安創新推出的“一起辦”服務,通過在全市各戶籍派出所推行“一站式”綜合服務窗口,原來戶政、車駕管、出入境、治安等210項單一服務,被整合成111種主題式、套餐式服務,實現了多件事的打包辦、一次辦,大大方便了辦事群眾,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
安全感還體現在城市韌性的不斷加強。日前,燕子磯綜合管廊一期工程完成全部電纜鋪設,實現高壓輸電,管廊項目正式啟用,南京電力保供能力再提升。地下綜合管廊是城市的“地下生命線”,南京編制規劃,完善政策體系,有序推進建設。截至目前,南京已建成綜合管廊約113公里,居于全省首位。
圍繞地下燃氣管線的更新改造也已持續多年。記者從南京市建委了解到,南京在特大城市中率先實現管線普查“全覆蓋”,在完成505公里危舊燃氣管道改造后,2022年以來又持續推進老舊燃管改造,推動“地上”“地下”一體更新。目前已改造老舊燃氣管網300公里、老舊供水管網150公里,以安全韌性為南京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不久前,中央財政擬支持15個城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南京入選其中,包括對城市燃氣、熱力、給排水、電力等城市地下管網實施更新改造。南京將繼續全面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
一項項閃爍著基層智慧的改革措施,匯聚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動能,也記錄下南京全面深化改革造福人民的溫暖步伐,生動詮釋了“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成為南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傾聽人民呼聲的最真實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