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新聞觀察:秸稈去哪了? 深翻還田肥地力 穩苗促壯提單產

犁耕深翻還田讓秸稈變廢為寶。同時,它還深度疏松了土壤,增強了土壤蓄水保墑能力,提高了耕地綜合產能。剛剛過去的夏種時節,這一高效技術為糧食穩產增產夯實了基礎。


江蘇臺記者郝朦:這里是東海現代農業(稻麥)科技示范園,在去年小范圍犁耕深翻試點基礎上,小麥單產提升明顯。水稻插秧前,園區又拿出了2000畝耕地進行犁耕深翻秸稈還田,不斷提升地力,為水稻高產穩產打下基礎。

深翻、旋耕、平整土地、上水泡田……6天左右的時間,同一塊土地就能開始水稻栽插。雖然麥收稻種銜接茬口異常緊張,但是看到上一季小麥種植的高產量,園區依然決定拿出部分土地,持續推進犁耕深翻作業,培肥地力。


東海現代農業(稻麥)科技示范園生產管理人員王文善告訴記者,去年是第一次接觸犁耕深翻,500畝小麥畝產在1100斤以上,比沒有深翻的小麥每畝可以增產10%以上。這確實也讓大家看到了深翻的效益,如果今年效果依然不錯,準備以后幾年把園區13000畝耕地輪流犁耕深翻一遍,提高地力,提高糧食產量。


“水耕水整、旱耕水整、犁耕深翻還田”是江蘇夏季秸稈機械化還田的主推技術。前兩種常規旋耕還田一般深度在15厘米左右,但由于技術和機械原因,秸稈切碎勻拋難以到位,常常影響埋茬效果。同時,由于江蘇稻麥輪作、復種指數高,常年旋耕還田,容易導致秸稈不能及時腐解,造成堆積,不利于農作物根系深扎,影響農作物生長。與此不同,秸稈犁耕深翻可以保障還田深度再18-35厘米,疏松土壤的同時,還能增加有機肥料,促進土壤中水、肥、氣、熱相互協調,提高土壤肥力。


連云港市東海縣農機推廣站站長潘小勇告訴記者,以前根系在15厘米,逐年累積,犁底層板結,下面的水分養分上不來,水也下不去。犁耕深翻后打破了犁底層,增加土壤的蓄水保墑能力,根系也能深扎下去,糧食產量明顯提高,所以老百姓非常歡迎。東海縣犁耕深翻從2020年的幾萬畝發展到今年的30多萬畝,很多老百姓自發地進行犁耕深翻。


隨著農民對犁耕深翻認可度的不斷增加,配套農機具的需求也在逐年提升。位于鹽城的江蘇金稈農業裝備有限公司是全省最大的鏵犁農具生產企業,此前企業市場主要是國外,而近幾年企業開始逐漸布局國內市場。


江蘇金稈農業裝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唐存干告訴記者,下半年,預測華東地區大約有2000臺的規模需求,現在已經開始提前備料,組織生產要素,確保到銷售旺季的時候有貨。從現在需求來看,國內市場增加30%沒問題。

為加大秸稈深翻還田力度,早在今年4月份,江蘇就發布通知,明確對所有實施三麥、水稻秸稈機械化還田的縣(市、區)實施省級補助,支持61個縣(市、區)開展犁耕深翻還田作業。統計顯示,雖然受到天氣和茬口影響,但在農機機械的大力推廣下,今年“三夏”期間,全省仍有超20萬畝耕地實現了犁耕深翻。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所長馬艷說,建議2到3年深翻還田一次,對于首次深翻的田塊可以適當增加200~300斤的有機肥,這樣確保耕層的養分充足,不會對當茬作物的生長造成影響。通過秸稈的深翻還田,既實現了農業有機廢棄物的資源化高效利用,同時又培肥了土壤,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可以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郝朦 俞銘義 連云港臺 東海臺 建湖臺 濱海臺)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