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前進一步就需要改革前進一步,改革不斷前進也能為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近年來,徐州作為江蘇省唯一肩負老工業城市振興和資源型城市轉型雙重任務的城市,加快推進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聚力建設“三中心一樞紐一高地”,打造江蘇高質量發展強勁支點。國家相關部門選擇徐州進行了64項國家級試點示范,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徐州樣本”。
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國家質量強市建設示范城市、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國家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建設支持城市、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國家“無廢城市”試點城市、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
這些試點示范,有的有資金扶持,有的有政策支持,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活力,也極大地提高了我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徐州也以試點示范為契機,進一步打造競爭優勢、擦亮城市品牌、引領高質量發展,形成了一批在全國可復制可推廣的“徐州經驗”。
試點示范——
向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要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牢固樹立改革全局觀,頂層設計要立足全局,基層探索要觀照全局”“發揮好試點對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帶動作用”“堅持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協調”。
2017年12月12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考察就來到徐州,對徐州的轉型發展實踐給予充分肯定,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資源枯竭地區經濟轉型發展是一篇大文章,實踐證明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關鍵是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徐州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
可以說,推進徐州可持續發展,高標準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完成好一系列國家試點示范任務,是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打造貫徹新發展理念區域樣板的重大舉措,是沖出資源枯竭地區轉型“關口”、高質量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必然選擇。
徐州主要經濟指標總量與全國平均水平接近,在全國所處發展位次、發展階段的特定性,決定了發展成效、面臨挑戰、問題短板與全國很多城市具有共性特征。放眼更大范圍,徐州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開展一系列試點示范,對相似城市推動可持續發展具有參考借鑒價值。
當前,徐州正面臨共建“一帶一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等疊加機遇,尤其是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戰略定位,推動這些戰略效力充分釋放,為徐州創新引領資源枯竭地區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向改革要動力,用改革增活力。以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為引領,徐州正在加快實施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工程、積極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不斷創新生態修復體制機制和治理模式,高標準建設“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資源型城市——
擦亮可持續發展靚麗名片
煤炭資源逐漸枯竭之后,徐州與同類城市一樣,面臨著很大的轉型壓力。市委市政府下定決心,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加強生態修復、治理和建設,推動生態環境發生脫胎換骨式的變化。
改革有破有立,試點示范是改革的重要任務。2022年7月10日,國務院同意徐州市以創新引領資源型地區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
兩年來,我市搶抓國家振興老工業基地、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等重大機遇,不斷爭取上級政策資金支持和放大疊加效應,持續推進產業、城市、生態、社會“四大轉型”,一體推進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區域引領輻射作用日益凸顯。
在產業轉型過程中,徐州“壯士斷腕”實施鋼鐵、水泥、焦化、熱電、化工五大傳統行業整合整治,企業從480家壓降到105家,同步實施總投資658億元的37個轉型項目,全面達產后將新增產值580億元,經濟效益不降反增。
在生態轉型方面,徐州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無廢城市”建設試點走在全國前列。從全市來看,造林面積連續多年位列全省第一,林木覆蓋率達31.6%;五年來,徐州累計修復濕地1.89萬畝、綜合利用廢棄地4000多畝、治理廢棄宕口81處……一個個綠色蝶變的背后,徐州生態底色更加鮮明。
7月初,走進徐礦集團華美熱電公司光伏生態園,一排排光伏板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與湖面相映成景,而不遠處的“光伏田”內,多種喜陰農作物一派盎然生機,為周圍單調重復的光伏矩陣增添了些許詩情畫意……去年3月,徐礦集團這一資源枯竭型礦區轉型發展創新技術與模式示范項目,榮獲第七屆中國工業大獎。
地球有多深?內部又有哪些資源可以利用?在被譽為全球最大地下實驗室的云龍湖實驗室,中國礦業大學聯合徐工集團等單位,加快打造深地科學與工程國家實驗室,完善深地科學—工程技術—高端裝備一體化創新鏈,深地工程建造—空間利用—地下封儲—裝備制造—防災應急產業鏈,加快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沿技術與未來產業基地及國際深地聯合實驗室與前沿科學中心。
產業轉型——
走出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子
2019年底,徐州市正式列入“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徐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列入“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園區”。四年來,產業轉型升級,徐州示范了什么?
推動老工業基地振興和資源型城市轉型,是我市“建設產業強市、打造區域中心”的重要抓手。為進一步提升產業質態,近年來,我市統籌做好優勢產業做強、新興產業培育、特色產業提升、未來產業布局“四篇文章”,為邁向“萬億城市俱樂部”打下堅實基礎。
“343”創新產業集鏈成群,工程機械穩中提質,綠色低碳乘勢崛起,數字經濟拔節生長,大硅片、新能源重卡、磁存儲刻蝕機給徐州制造增添了新亮色,徐州經濟的韌性和活力,讓高質量建設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更有信心、更有底氣。
為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我市推進“343”創新產業集群智改、數轉、網聯“三箭齊發”,全力推動傳統產業煥新,大力發展綠色制造,走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綠色路徑,奮力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支點。
徐州是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認定的“中國工程機械之都”,自2011年以來一直蟬聯這一榮譽稱號。在徐工集團帶動下,徐州工程機械集群進入首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成為江蘇省全力打造的6個國際先進制造業集群之一。
當前新型能源產業迎來巨大風口,氫能、儲能等萬億賽道蓄勢待發,超級藍海市場潛力不可估量。作為全國、全省首個發布新型能源體系規劃的城市,徐州正在面向未來規劃建設打造新型能源體系樣板。
地理位置優越、產業基礎雄厚、政策力度支持大、人力資源豐富……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徐州充分挖掘本地市場和國內市場潛力,大力發展互聯網服務、數字服務外包等新興業態,成為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
交通樞紐——
帶動徐州雙向開放通達四海
盛夏時節,大運河波光粼粼,大運河畔,一片沃土生機勃勃,徐州港順堤河作業區二期碼頭工程正在加緊建設。計劃新增12個2000噸級裝卸泊位,進一步提升徐州綜合貨運樞紐服務功能。
連云港—徐州—淮安組合樞紐是國家《現代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明確的11個組合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之一。近年來,徐州與連云港持續深化連徐淮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建設,充分發揮徐州淮海國際陸港和連云港國際樞紐海港組合優勢,不斷建設完善國際國內多式聯運通道體系。
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是打造“三中心一樞紐一高地”的重要內容,也是高質量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有力支撐。
2023年7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2023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徐州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等30個國家物流樞紐入選。此前的2022年11月,徐州成功入選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近日,徐州又成功入選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名單。
為推動徐州加快由交通樞紐向物流樞紐轉變、區域樞紐向國際樞紐轉變,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重要基礎設施特別是多式聯運體系建設上做加法,在綜合物流運輸成本上做減法,在發展壯大樞紐經濟上做乘法,不斷鞏固提升全國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打造更具競爭力的樞紐經濟新高地。
把交通樞紐轉化為物流樞紐,大力發展樞紐經濟與多式聯運,一個以樞紐經濟為重要支撐、服務淮海經濟區雙向開放的門戶樞紐和資源要素配置中心,正在加速形成。徐州海關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6月,徐州中歐班列開行數量穩定增長,累計開行253列,發運貨值達到了5.2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0.7%和78.45%。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徐州將持續牢牢把握機遇,深化拓展綜合改革攻堅行動,聚焦可持續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科技創新、樞紐經濟、知識產權強市和“無廢城市”建設等領域,加強改革系統集成,以改革合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更大成績。
記者:王正喜 齊浩 孫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