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泰州姜堰:田園“夢工廠”鋪展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畫卷

      眼下正值大伏,走進泰州市姜堰區三水街道井賢農場,農場主姜井賢正在組織人機作業,對稻田鋤草和擱田。

      “鋤草和擱田是減少水稻無效分蘗的有效手段,不然就會減產。”姜井賢告訴記者。

      姜堰區是全國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縣(區)之一。近年來,該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實現新時代新征程的目標任務,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的殷殷囑托,全面掀起現代農業波瀾壯闊的改革畫卷,開創全國有影響的家庭農場和家庭農場服務聯盟集群化、集約化發展的“姜堰樣板”。姜堰區小麥連續20年增、水稻連續19年增見證了這個農業縣(區)發展遠景,先后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先導區、全國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區等榮譽。2013年5月,成功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



      “帶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把該改的改到位改徹底,對看準的改革下決心推進,持續深化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大力推進新型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主體向‘新’而行,向‘新’蝶變,激發家庭農場生產活力,讓姜堰農業劈波斬浪,駛向更加廣闊的明天。”泰州市姜堰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學明對記者說。

      勇氣:找破“田難種”的憂慮,“精度”家庭農場應運而生

      從分田到戶到聯產承包再到組建粗放式家庭農場,姜堰區用敢為人先的勇氣,穩妥推進家庭農場建設,為中國式現代農業“探路示范”。在發展的初始階段,為防止出現承包面積過大、農場主經營存在風險等問題,該區堅持在“精”上下功夫,率先提出示范家庭農場“八有”標準,即主體有資質、經營有規模、作業有裝備、生產有標準、產出有效益、風險有保障、管理有規范、社會有信譽;在提升階段,加大環保、安全、耕地保護、產業化的力度,突出示范引領、示范創建,使家庭農場發展實現了從量到質的“華麗轉身”。

      “三級跳”有效解決了“田有人種、怎樣種好田”的問題。

      姜堰區溱潼鎮偉平家庭農場主鄭偉平主營農場面積354畝,農場注重管理模式的創新。他說,農場面積過小,形成不了規模。面積過大,又增加了運營成本,農忙時節,因管理跟不上,會影響糧食產量,農場不能貪多求大,而應該追求畝均收益最大化。“面積不大不小,管起來方便,收獲時便捷,越干越有勁。”鄭偉平一臉笑容。去年,他家的農場經營性收入110萬元,純利潤20多萬元,畝均收益達到564元。前不久,偉平家庭農場成功被評為省級示范農場。



      適度規模經營,既提高了經營效益,又能規避市場風險。姜堰區按農場面積400畝左右,改進全區1000多家家庭農場承包機制,創新家庭農場綜合評價模式,根據年度得分情況,分A、B、C三個等級,并根據等級實行差別化激勵支持舉措,引導家庭農場提檔升級。這一經驗,2023年被農業農村部重點推介。

      底氣:打破“糧難儲”的痼疾,“聯合”家庭農場向新而行

      探索多元應用場景,形成差異化優勢。這是姜堰區拓展家庭農場的“底氣”,推動家庭農場全方位向“新”而行,向“新”蝶變。

      首創區域性產銷聯合體。采取“1個區域地標+N個自主品牌”的營銷策略,形成產品集群優勢。



      姜堰區淤溪鎮“鮑老湖”大米、張甸鎮“甸上人家”兩家產銷聯合體及地方特色農產品營銷中心建成運營;升級鎮域綜合服務聯盟。拓展金融保險、糧食暫存等特色服務,試點建設糧食倉儲鋼板立筒倉,探索“向空間要土地”的節約供地模式,建設總倉容5800立方米的鋼板立筒倉,幫助家庭農場解決糧食暫存問題;建設區級家庭農場服務聯盟運營中心。中心設有農產品展示直銷區、品控檢測室、保鮮庫及綜合辦公區、品牌營銷中心等,同時依托姜堰郵政公司電商及物流配供體系,形成以農產品營銷為核心的實體化運營綜合服務平臺,實現全區家庭農場服務“全覆蓋”。

      打造家庭農場集聚區。堅持規劃引領、產業集聚、功能配套,投資6000多萬元建成姜堰區三水街道橋頭萬畝糧食種植家庭農場集聚區,培育發展狀元生態菌菇、姜堰區馮莊特種水產等一批特色鮮明的家庭農場集群,打造智慧農業產業高地、馮莊村現代漁業產業園搭建智慧管理服務平臺,實現了綠色健康農產品從生產到餐桌的全過程溯源。

      讓農場主安心種植、安心放養,解決特色農產品滯銷的問題。姜堰區馮莊村籪蟹大市場有商戶40多家,每年銷售總產值超億元。農場主們都說:“現在我們只管種、養,不愁賣了!”

      牛氣:打破“低循環”的怪圈,“生態”家庭農場破殼出土

      圍繞生態農場這個關鍵因素,姜堰區首創“短期集訓+常態實訓+職稱評定”的“三合一”培育模式,培育新型農場主。自2019年以來,全區家庭農場主累計獲評初級職稱740人、中級職稱21人、副高職稱4人。同時結合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業態,分類制作小視頻80多部,引領農場主從傳統種植向技術種植轉變。探索出糧食高質高效創建、病蟲害綠色防控、藥肥“雙減雙增”、農機“兩融兩適”的技綠融合“四合一”創建模式,建成了一批品種優、技術新、模式好、效益高、帶動強的示范基地。

      在被聯合國授予生態環境“全球500佳”的溱潼鎮河橫村,年輕的農場主孫飛,這幾年嘗試了稻鯰魚、稻鴨共生等6種種養模式,畝均純收入5000多元。“我的愿景是依托毗鄰5A級溱湖旅游景區的區位優勢,放大‘全球500佳’生態效應,將河橫村打造成休閑勝地、養生天堂。”如今孫飛創辦的漢土家庭農場不僅將普通田種成了“生態田”、“高效田”,而且也成了全國青年創業示范基地。全國各地每年都組織家庭農場主來這里“取經”,沸騰的農場成了農場主創業的“夢工廠”。



      姜堰區通過組建家庭農場服務聯盟,有效地加速規模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主體“一體化”,真正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村集體積累增加。

      王學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水稻生產為例,家庭農場種植優質品種,稻谷訂單售價每公斤高于市場價0.5元,每畝增效300元,平均每村每年可獲益20到30萬元,此外,姜堰區扶持村集體牽頭建設為農服務綜合體,每家給予100萬元補助,這也成了村集體的“下蛋母雞”。

      銳氣:打破“靠天收”的思維,“能極”家庭農場引領示范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姜堰區在家庭農場推廣全過程機械作業模式,大力推廣“無人農場”創建,領跑農業現代化。

      在姜堰區三水街道井賢家庭農場的田間,一種對病蟲害進行監測的設備吸引了記者的眼球,原來農業并不是我們想象中那么沒有技術含量。2018年姜井賢率先使用稻田蜘蛛控制稻飛虱就是一項綠色生態技術,通過控制化學農藥用量保護稻田生態從而保護稻田蜘蛛,利用稻田蜘蛛少用乃至不用化學防治稻飛虱進一步減少農藥用量,形成良性循環。

      幾年來,井賢農場發生了質的變化,從播種、田管、收割基本都是夫妻倆在忙活,不像過去那樣,一到農忙,看到的是“人山人海”。現在的姜井賢還“玩”上了高科技,用上了新裝備。大型拖拉機、免耕機、播種機、無人植保機、自走式條播機……一應俱全;手機也成了“新農具”,聯上網,就能全程監測田間作物生長情況。

      姜井賢坐在電腦前,動動手指,農作物長勢盡收眼底。他歡欣地說:“我這邊目前能夠實時監控300多畝地,實時查看田間的生產情況。每塊地,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哪塊地需要抽水,哪塊地需要病蟲害防治,通過大屏就能顯示出來,這叫精準生產、精細管護。”

      除了天上飛的、地上走的、田間跑的這些“高科技”,姜井賢還與揚州大學農學院聯手,在田間測量甲烷揮發情況,一旦超標,啟動制約措施,“智慧田”更是高標準“生態田”。道旁的花草樹木是害蟲最佳的產卵地,田間的誘殺燈專殺害蟲,農作物防治病蟲害用的技術是生物防治,就連肥料也用上了生物肥。這就是姜井賢經營農場“減肥、減藥、不減產”的“道”。



      經過多年的打拼,井賢農場成了泰州市首個“無人農場”示范點,種田用上新技術、新裝備,姜井賢在希望的田野跑得更歡了。

      如今像井賢農場一樣,姜堰區1000多家家庭農場實現全過程機械化率達87.7%,農機、植保專業合作社達276家、118家。姜堰區還拓寬金融支農渠道,支持農場機械化作業,到目前已累計發放涉農貸款近30億元。

      科技賦能讓現代農民不再“靠天收”。目前,姜堰區已創成省級示范家庭農場超30家、市級示范家庭農場接近100家、綠色家庭農場突破20家,一塊塊田園“夢工廠”鋪展出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畫卷。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