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亭湖持續做好“小田變大田”改革“后半篇文章”
“積分評價”,讓優秀的人種更大的地
7月25日,記者走進鹽城市亭湖區。“嗡嗡嗡——嗡嗡嗡——”在一眼望不到邊的田野上空,兩臺無人機正在噴施農藥。黃尖居委會村民黃海濤笑聲爽朗,“利用農機高效作業,半天就能干完,不僅減少了時間,也降低了成本。”2020年開始,黃海濤在黃尖居委會承包320畝土地,種植水稻、玉米、大豆等,每年僅靠農作物種植就收入20多萬元。
黃海濤的收獲,得益于近年來亭湖區開展的“小田變大田”改革。過去,黃海濤家只有5畝地,分散在3處,其中一塊緊挨著居民家的宅基地,機器下不了田,畝均效益非常低。“種地富不了口袋,村里的年輕人全都出門務工,不少田地都荒廢了。”黃海濤惋惜地說。
2019年,在省農業農村廳指導下,亭湖區探索開展“小田變大田”改革試點:在不改變農戶承包權基礎上,以農民充分自愿為前提,通過流轉土地經營權置換田塊,將分散零碎的耕地集中到一起,將“一戶多塊田”變為“多戶一塊田”“一戶一塊田”,劃分流轉區和自種區。在流轉區,由接受流轉的種糧大戶或家庭農場主專業化經營;在自種區,讓想種田、能種田的農戶種上好田。
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亭湖區創新“小田變大田”的改革試驗做法,有效解決了土地細碎化問題,讓過去分散的小田集中,變成規整劃一的“高標田”。截至去年底,亭湖區6.6萬名農戶的19.75萬塊承包地已合并成4.08萬塊,田塊數減少近80%,滲溢種植面積達1.04萬畝,高標準農田建成率達80.93%,耕地質量較2020年提高0.67個等級、增長12%,農作物智能農機裝備保有量達1586臺、節約人工成本30%以上,水稻、小麥每畝分別平均增產150斤、80斤以上,真正讓“糧田”變“良田”。全區新增家庭農場121個,農業現代化耕種、規模化經營進一步發展。2023年,這項做法被中央一號文件吸收。今年1月,亭湖“小田變大田”作為我省4個案例之一入選全國農村改革典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聚焦鄉村全面振興,提出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亭湖區“小田變大田”改革正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有力一招”。如今,在已有成果上,如何做好“后半篇文章”成為亭湖區農業改革下一步重點。
針對改革過程中出現的部分地區農村土地流轉費用上漲明顯、價格虛高,單個主體流轉經營規模過大、擠壓普通種糧大戶的流轉空間等問題,亭湖區農業農村部門積極探索解決。亭湖區正在試行土地流轉價格合理形成機制,對轄區內承包農戶的征信、種植能力等方面進行逐項考評、形成積分,并據此進行土地流轉。“通過科學測算糧食種植成本和收益、確定土地流轉價格區間、鼓勵村集體合理控制土地流轉規模、實施參與土地流轉經營主體資格積分評價、采取不同規模土地流轉分檔交易等方式,進一步規范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行為,防范擾亂價格、棄田毀約等行為。”亭湖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操作程序方面,根據土地流轉規模,采取分檔交易模式,50畝至500畝的土地流轉交易,采取一次性報價,在價格區間內進行充分競爭,價高者得,一旦有多人價格觸頂,則觸發熔斷機制,首次發包土地采取本村村民優先中標方式,續包土地采取無過錯原承租方優先中標方式;500畝以上的土地流轉交易,一旦觸發熔斷機制,進行積分比較,積分最高者中標。
“積分評價制度讓種植大戶了解到哪些紅線不能觸碰,讓能力優秀的人種植規模較大的田地,降低了風險。”亭湖區新興鎮新建村黨總支書記吳滿軍說,“試行這項制度以來,我們村有11塊共計2001.68畝土地進行了交易,成交均價為每畝1080元。”
土地集中起來了,如何利用好,成為亭湖鄉村發展的新課題。不少鄉鎮利用土地資源,走出了一條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子。五星村在鹽東鎮新建村流轉租用土地2060畝,打造五星村田園綜合體項目,種植優質生態富硒大米,建設“五星智慧農場”,種植油菜、黃桃等高附加值的農作物,“每天都有貨車將這里的水果發往上海。我們還將發展觀光農業、打造‘周末游’主題樂園,讓市民游客在‘吃、住、行’上有一個更好的去處。”五星村黨委書記孫維亞說。
黃尖鎮利用增溢土地在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附近新建鶴龍農場,吸引游客前往。農場推出果蔬種植采摘、摸魚釣蝦、露營野炊等多種娛樂項目,成為游客休閑、短途游的好去處。“未來,我們將增加更多農業互動場景,開展多種類研學實踐項目,打造生態游、農業游新業態。”興農村黨總支書記吳宏偉說。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張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