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文歌賦中品味長江文化,在兩岸美景中寄托長江兒女的壯麗情懷。7月27日上午8點,“大美長江”十二時辰詩歌朗誦會在南京五馬渡拉開帷幕,揚子晚報紫牛直播、揚眼直播、喜馬拉雅和沿江媒體同步直播。
啟動儀式
穿越千年時空
李白來打call
借助AI技術,白衣飄飄的詩仙李白現身直播現場,吟誦“飄飄江風起,蕭颯海樹秋。登艫美清夜,掛席移輕舟。月隨碧山轉,水合青天流……懷君不可見,望遠增離憂”。在優美入畫的清雅景色中,李白直抒胸臆,吐露對友人的一片深情。全詩如行云流水,神奇而富有情趣。這首《月夜江行寄崔員外宗之》里面的崔宗之,杜甫曾在《飲中八仙歌》為他畫過像:“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瀟灑英俊,皎如玉樹,豪飲狂放,傲岸不羈,性格與李白有相近之處。正所謂:月涌大江流,友情萬古長。
Ai李白吟詩
當長江遇見塞納河,是怎樣的體驗?第33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27日凌晨在法國巴黎揭開戰幕。同是歷史文化名城,巴黎和南京有著眾多古老又年輕的濱水閃光點。揚子晚報特派記者張晨瑆在塞納河畔帶來詩朗誦: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跨越山海,兩條江河奇妙共振。
揚子晚報特派記者張晨瑆在塞納河畔帶來詩朗誦
文史專家、國家一級作家,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副總編輯王振羽先生跟大家分享了他眼中的“李白與長江”。在演講中,王振羽憑借對李白的精湛研究,以多首李白創作的詩歌,將其眷戀長江的一生串聯了起來:“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這是李白第一次出川的作品;“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這是他漫游金陵留下的名句;“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在流放夜郎,船過三峽,讓他感慨萬端;“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遇赦返程,讓他狂喜,詞句間可見雀躍不已……
孫曉云短視頻祝賀
揚子江藝術團激情朗誦
為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在江蘇省委網信辦指導下,揚子晚報網/紫牛新聞推出“美麗新時代 詩話新長江”融媒體行動。作為《江蘇省2024年網上重大主題宣傳和重大議題設置方案》的入列項目,已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和社會影響。“大美長江”十二時辰詩歌朗誦會是該融媒體行動的重點線下活動。
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孫曉云發來了祝賀短視頻
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孫曉云發來了祝賀短視頻。她說:長江是我們的母親河,長江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是在長江流域長大的書法家、文藝工作者,滋養我的滔滔江水承載著我對家鄉的無限情感,充分傳承和延續長江悠久的歷史文脈,這將是我一生當仁不讓的責任。”孫曉云希望能夠通過《大美長江》一書讓當下的讀者們借乘書法之舟,馳騁蕩漾在長江的崢嶸歲月和歷史文脈中。現場,《大美長江》書法作品應合著揚子江朗誦藝術團的表演,在大屏現場展示,氣勢雄渾、靈動典雅。
新華日報黨委委員、揚子晚報總編輯王文堅致辭
新華日報黨委委員、揚子晚報總編輯王文堅致辭,他說:各地媒體精心組織策劃,廣泛發動當地的學校、朗誦社團積極參與,錄制了充滿情感和力量、表現當地長江文化的詩朗誦節目,極為精彩動人。同時,各家媒體還在各自的平臺,推出長江專題報道,一起在我們的紫牛專題“美麗新時代,詩話新長江”呈現。長江文化作為華夏兒女數千年來共同的精神家園和情感寄托,在海峽兩岸都有著深厚的人文基礎和傳承基因,“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今天的我們,正站在中國式現代化遠航的巨輪上,劈波斬浪。相信一如這延綿不絕的滔滔江水,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之路,奔騰不息,一往無前。”
揚子江朗誦藝術團激情表演
揚子江朗誦藝術團,帶來了極具舞臺表現力的朗誦節目。團長楊薇說,在接到邀約的近2個月里,每周二四六固定時間集合,團員們反復排練,自己找配樂,發揮了極大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成員中既有退休老人,也有還在讀書的學生。現年75歲的高祥生先生朗誦的是明代薛章憲的《大江賦》節選,這篇辭賦篇幅長,生僻字多,給朗誦帶來了不小的難度,“我就一點點地啃,先查古漢語字典,把生僻字解決了,再搞清楚整首賦的意思。”著名詩人楊德祥先生吟誦了自創的長江詩詞《好一江春水》,他認為,時代在發展進步,長江的文化內涵也在不斷的發展進步,“我要把我們現在新時代對長江的理解,將我們長江沿線這些城市的文化編織、展示在我的詩歌當中,讓大美長江與新時代合拍,與現在的讀者產生共鳴。”
臺灣小朋友與嘉賓合影
展示兩岸小朋友繪制的“大美長江”畫卷
臺灣學生蕭丞萱、王盈又、許薇婷、陳昱岱、楊禮徽、劉于綸帶來了聲情并茂的詩朗誦《跟著李白游長江》。隨著那些流傳千古的名句,大家仿佛跨越千年的時光,跟著意氣風發的青年李白,一起踏上波瀾壯闊的旅程……
揚子江朗誦藝術團與嘉賓合影
沿江11個省市聯動
各地學生接力朗誦長江詩詞
“大美長江”以一天24小時(十二時辰)為節目時間單位,以長江為舞臺,以名家和中小學生接力朗誦的方式,通過5G直播,在長江流經的11個省市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接力朗誦。
該項目聯動長江沿線11個城市的媒體,青海日報、 封面新聞、 西藏日報 、春城晚報、重慶日報 、長江日報 、長沙晚報、 江西日報、合肥晚報、 新民晚報 、揚子晚報、南京廣播電視集團等各地媒體精心組織策劃,各地的詩朗誦節目精彩紛呈。
青海學生朗誦詩歌
27日中午12點,直播進入沿江各省市接力朗誦階段。青海篇,青海日報與西寧市第八中學的學生們響應本次行動,以詩歌吟誦三江之源,美麗的航拍鏡頭令人印象深刻,伴隨著學生們情感豐沛的詩誦與旁白的解讀,青海的人文風情與長江之源的畫卷徐徐展開在觀眾眼前;四川篇,在封面新聞的組織協調下,宜賓東辰學校的18個孩子們在長江邊,一色的白衣飄飄,用稚嫩的童聲詩詠長江文脈;云南篇,在由《春城晚報》推薦的小學生們的朗誦中,打開此番云南詩詞之旅,詩情洋溢的小朗誦者來自云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昆明市紅旗小學、昆明市文林小學、昆明市明通小學等學校;重慶篇,聯合新重慶-重慶日報、重慶外國語學校一起推出,“天下詩人皆入蜀,行到三峽必有詩”,從古詩源頭到李、杜華章,再到群星閃耀的新詩,學生們通過這次機會來講述長江文化帶的巴渝詩歌源流;湖北篇,在長江日報和長江網的組織協調下,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大興路小學為本次活動精心制作了朗誦視頻,以保護長江為話題,同學們進行詩詞吟誦之外,還對照自身談感受、談啟發,也介紹了學校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努力;江西篇,聯合江西日報、九江市柴桑區第三小學、永新縣任弼時中學、修水縣第八中學一起推出,學生們傾情朗誦了《九江春望》、《望廬山五老峰》等描寫江西段長江的古詩詞;安徽篇,在合肥日報傳媒集團與合肥當地多所學校的合作努力下,在美麗的巢湖湖畔完成了拍攝,策劃團隊選擇古詩詞時以“淝河之水注入巢湖,巢湖之水流到長江”為整體思路,選擇代表性詩詞鏈接了淝河、巢湖、長江三個水域之間的關系,作為朗誦的重點部分;上海篇,在新民晚報、上海江東書院和上海浦東新區融媒體藝術中心藝術團的組織下,孩子們在江邊、在亭臺樓閣中拍攝,就像是詩詞游一樣沉浸其中……
武漢小學生朗誦李白詩歌
云南小朋友朗誦長江詩歌
值得一提的是,各家媒體還紛紛推出了各自的長江專題策劃。新民晚報推出“長江大保護”專題,封面新聞推出“川流中國”專題,長江網推出“探訪感悟長江”系列報道,一起在“美麗新時代,詩話新長江”紫牛專題重磅呈現,集眾地之力,筑牢長江生態屏障,守護好一江清水。
一起追江豚
“快來表達對你長江的愛”
此前,一則《快來表達你對長江的愛!紫牛新聞全球征集長江詩詞朗誦、江豚等江景短視頻》激起了熱烈的反響。已追拍江豚9年的南京人朱明雪發來了他抓拍到的精彩難得的江豚靚照,江豚或在水面探頭嬉戲,或從水面一躍而起,微笑臉和圓滾滾的身姿煞是可愛;宜昌攝影師楊河記錄下罕見江豚寶寶畫面:身上有著一圈圈白色的勒痕,原來,這些勒痕是出生不到一周的江豚寶寶特有的痕跡,因為江豚分娩時間很長,一般需要十幾個小時,在生產過程中江豚媽媽隨著宮縮不斷把胎兒推出來,產道的擠壓就會在江豚寶寶的身上留下一道一道勒痕;江西攝影師余會功數十年如一日守護著江中精靈,最瘋狂的時候,他會每日驅車180公里,從南昌家中趕到江邊拍江豚,寒冬臘月里他腰上系根繩就站在冰冷的湖水中舉著相機等待江豚的出現……
追江豚
一大批護漁人、護豚人脫穎而出。銅陵張明浩,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從事長江野生動物保護,他欣慰于如今長江水質變好、江豚數量增加,2022年的一次考察中,他一小時內在江面發現了43頭江豚,聲吶顯示,江面下還有63頭;90后譚格生活在洞庭湖邊,2018年加入江豚保護隊伍,身著帶有江豚logo的工作服,她頻頻出現在護水、護漁一線,志愿服務時間超過1萬小時,累計行程1萬余公里;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護協會常務副會長、專職秘書長姜盟辭去穩定工作轉向全職公益追江豚,“為什么我要做這個事,首先我個人很喜歡這個動物,另一個很重要的出發點是:江豚是長江環境大保護的代表性物種,具有重要意義,南京的江豚資源也比較好,做這個事對南京、對我們國家都具有特別的意義。”南京是唯一一個能在城區里看見極度瀕危物種江豚的大城市,有十多個比較容易看見江豚的“打卡點”,基本都在主城區的沿江地段,交通便利,市民們江邊散步就可能看見江豚魚躍還真不是天方夜譚……
2024南京長江民樂匯
長達4個半小時的饕鬄盛宴
由南京廣播電視集團呈現、長達4個半小時的2024南京長江民樂匯送上了饕餮盛宴。在耳熟能詳的陜北民歌《山丹丹》聲中,由南京民族樂團、陜西省廣播電視民族樂團、陜西民族樂團、米脂吹打樂團百余位民樂藝術家共同呈現的大型民族管弦樂組曲《永遠的山丹丹》拉開了2024南京長江民樂匯的序幕,開啟“長江與黃河的對話”。作品集合了腰鼓、嗩吶、信天游、說書等陜北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形式,展示出長江文化、黃土文化的厚重變遷和豐富多元。
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包頭市藝術劇院民族樂團、山西省歌舞劇院民族樂團、陜西民族樂團、河南民族樂團、山東民族樂團、江蘇省演藝集團民族樂團6家團體也一一登臺,共同演繹《當絲竹遇見管樂》,展現南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音樂風格,優美婉轉的江南絲竹遇上壯麗豪放的北方吹管,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而青海省演藝集團、成都民族樂團、湖北省歌劇舞劇院編鐘國樂團、安徽樂團民族管弦樂團、南京民族樂團的音樂家們,在長江岸邊奏響《揚子風華》,以音樂為槳,挖掘長江流域豐富璀璨的民樂資源與人文底蘊,用民歌贊美生活和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
茨姆朗誦長江詩篇
竹內亮送上《再會長江》
晚上8:30,夜深沉,進入長江慢直播。棲霞山大橋、滬蘇通大橋、潤揚大橋、泰州大橋四個點位長江的實況,令人感覺到江流無聲,日子如水。
24小時直播的收尾之作在28日的早晨。導演竹內亮送上《再會長江》首尾2集,從長江之源到南京濱江,母親河十年來的巨變令人動容。鏡頭下的長江,既有絢麗多彩的山川美景,也有兩岸城市鱗次櫛比的壯觀景象,更有人們奮斗的身影和溫情的故事。
藏族姑娘仁青茨姆在香格里拉朗誦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在竹內亮的鏡頭下,這十年來,無論是山川美景,還是長江沿岸人們的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些“變化”中,一位名叫仁青茨姆的藏族姑娘的故事尤為動人。十年前,茨姆四年級輟學,17歲包辦婚姻,十年后,茨姆妹妹不僅上了大學,可以自由戀愛,能夠坦然探討婚姻問題,自主選擇結婚與否;十年前,家人不允許茨姆出遠門,十年后,茨姆能夠對廣闊天地侃侃而談,實現自己的民宿老板夢想;十年前,香格里拉和上海就像兩個世界,十年后,兩個世界的差距慢慢縮小,村村通路,村村通網,讓中國各地各族人民得以像長江一樣流動和融合。基礎建設和網絡技術,無一不在拉近沿海與內陸,城市與鄉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巨變的十年,對國家是,對個人更是。
眼下正值暑假,仁青茨姆的民宿忙得不可開交,在《再會長江》導演竹內亮和本報的盛情相邀之下,她依然擠出時間為“大美長江十二時辰”活動發來了長江詩歌朗誦。她身著藏族服飾,在香格里拉納帕海景區,在青山白馬旁,朗誦了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之所以選擇在這里拍攝,因為這里是她命運的齒輪發生轉變的幸運地……直播至此結束。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馮秋紅 臧磊 沈昭 孔小平 張楠 姜天圣
監制|李軍 攝影|朱君賢 主持|李雪琪 視頻|陳金剛
直播|戎毅曄 熊越 秦碩 剪輯|馬斌
校對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