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60畝大豆可是我的寶貝疙瘩,是用我們的親本材料培育出來的。現在已經進入試驗第二年,再有一年就有望通過驗收,進行大規模推廣。”昨天傍晚,卞慶中站在460畝試驗田邊上,望著綠油油的豆苗,眼中滿是寵溺。
試驗田里,一半種著卞慶中的“揚豆15號”“揚豆16號”“揚豆40號”大豆品種;另一半則種著中國工程院院士蓋鈞鎰團隊培育的“南農46”“南農47”大豆品種。
卞慶中是揚州市揚子江種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從事優質稻麥種的培育和銷售,個頭不高、皮膚黝黑,看上去一副“鄉土農民”的模樣。蓋鈞鎰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國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作物遺傳育種學家,是目前國內從事大豆遺傳育種和數量遺傳研究第一人。
“鄉土農民”和“大豆院士”,他們的大豆咋跑到一塊田里了?
“揚州地區缺少本土種質企業培育的大豆品種,農民種的都是山東、河南豆。”卞慶中說,三年前他去南京農業大學學習,認識了全國大豆產業體系科學家、蓋鈞鎰院士團隊成員王吳彬教授,他發出了“江蘇大豆種植戶種的都是外省品種,高產品種更少”的憂慮,提出與南農大“共同培育符合江蘇土壤氣候的大豆品種”的想法。王吳彬當即表示“合作選育,共同研發”。
上個月,卞慶中與蓋鈞鎰院士團隊達成了合作,并謀劃設立蓋鈞鎰院士團隊(企業)大豆創新中心。有了院士團隊3萬多份大豆遺傳材料支持種質培育,讓卞慶中信心倍增。未來三年,院士團隊將在良種供給、新品創新、品牌授權、技術指導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揚子江種業支持,先期開展“昊豆208”新品種培育,助力揚州地區的大豆繁育。
去年,“昊豆208”品種憑借高產量、高蛋白質等優點成功通過終審,進入示范推廣階段。卞慶中向王吳彬報喜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心愿:“可惜親本材料不是揚州的,總歸還是‘外地孩子’。我更希望現在培育適應揚州土壤氣候的‘揚豆’系列能夠成功,更希望有機會向蓋院士請教!”
不久,王吳彬向蓋鈞鎰引薦了卞慶中。在今年年初江蘇省科技協會的一次活動中,卞慶中第一次見到了這位國內聞名的“大豆院士”。“當時,蓋院士對我說,沒想到我們江蘇省還有一位農民企業家,甘心為大豆種質培育四處奔波。這一句讓我深受感動,那可是站在我國大豆‘金字塔尖’的人物啊。”回憶起年初與蓋院士見面的情景,卞慶中仍然激動不已。就這樣,一場“揚豆”品種培育之旅開啟了。
大豆是國家戰略資源,擁有人體必需的蛋白以及食用價值和工業價值。本世紀初,揚州市高郵甘垛、橫涇、臨澤等里下河鄉鎮擁有黃豆、黑豆種植面積30多萬畝,大豆曾遠銷日韓。后來,隨著大豆市場價格漸漸走低,種植戶大豆種植積極性逐漸減弱。
如今,揚子江種業試驗種植的“揚豆”系列大豆長勢喜人。
蹲在大豆壟上,查看豆苗生長,卞慶中十分憧憬:“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中國大豆要自強,我的愿望是,‘揚豆’系列出油量高、抗病性強、致富鄉親的作用大。未來,在我們揚州地區,不再只是‘一年兩熟’的稻麥,而是一幅‘稻谷飄香、麥浪翻滾、豆瓣生花’的盛景。”
通訊員 郵萱 陸悅 記者 嵇長青 李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