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聲音,我們愿意聽見;
你的關切,我們一同看見。
新江蘇評論員江一葦
“一串香菇、一串蟹棒、年糕、丸子、西藍花,蓋上鍋蓋……”最近,社交平臺突然流行去甘肅省博物館買“麻辣燙”。在這里,各種食材被做成了毛絨玩具,統一放進加大號的毛絨砂鍋,顧客還可以根據口味展開“私人訂制”,最后得到一把全食材版的玩具花束。不少網友看過視頻后,留言“過家家式的互動,對小學生來說有些幼稚,但對年輕人卻剛剛好”,又戲稱“中國人有自己的jellycat(知名玩具品牌)”。
打卡、分享、傳播、爆火,一套流程下來,甘肅麻辣燙的風這回不光吹在餐館里,更吹到了博物館。實際上,這已經不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首個爆款文創了,丑萌版 “馬踏飛燕”玩偶至今還是博物館文創領域的翹楚。近些年來,文旅產業勢頭強勁,博物館文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只是,我們發現,同一片市場水池中有些文創叫好又賣座,有的則默默無聞。究竟什么樣的博物館文創能得到消費者和市場的青睞?
文創是文化的創新延續,博物館文創好不好,本質上要看創意夠不夠。我國幅員遼闊,經過不同朝代的歷史疊加,幾乎每個地區的博物館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成果。不過,家底太過豐厚也會帶來歷史脈絡復雜,難向社會全面科普的問題。這時候,獨具創意的文創就成了一把鉤子,先撩開歷史的一角面紗,再吸引大伙兒向內探索和挖掘。
加上大眾審美和文化需求有了較大改變,文創不能僅是傳統文化元素的簡單復制或者拼接,更得注重表達方式的創新。我們不難發現,以往的書簽、冰箱貼、明信片等文創“三巨頭”已逐漸淡出“頂流圈”,反而是出新搞怪的文創頻繁出現在生活和社交平臺上。這邊有精神狀態領先的“馬踏飛燕”,那邊就冒出了吳王夫差胖寶劍和能當筆架的迷你兵馬俑,甚至還有古今生活交融的創意盲盒擺件。這些文創擺脫了“紀念品味重”的特點,不再作為“旅游”“打卡”的附屬品,而在更多元的應用場景中具象化了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也成為年輕一代的社交媒介。
除了充當傳統文化的推介官,博物館文創也成為了文旅經濟新增長點。社交平臺上,經常有游客為了買到某件文創專門打卡博物館,他們或單槍匹馬或組團進貨,搶到心儀文創后還不忘和互聯網家人分享秘訣。這樣一看,擁有一款或多款熱銷文創,至少能帶動博物館及其周邊區域的客流量,增加博物館收入,拉動周邊餐飲、住宿、交通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形成文旅消費的良性循環。
實際上,文創本身也是城市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全國多地也開發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創。這邊,廣西柳州結合鮮香爽辣的螺螄粉,推出了螺螄妹抱枕;那邊,古都西安推出了毛絨版臘汁肉夾饃,山東東營有自己的“電子木魚”擺件,河南安陽做出了印有甲骨文的熱湯面,更不用說各地以城市代表建筑制成的文創雪糕。可以說,結合了獨特創意和工藝的文創既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同樣也是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體現。
再說回到博物館文創,盡管“熱風”正盛,但仍有部分博物館文創聲量小、銷量低,很難依靠文創來撬動流量和大眾目光的天平。個中原因既包括文創本身創意不足,也存在市場定價過高的問題。短時間內,博物館文創的熱潮不會衰退,各家文博機構要想殺出重圍,最有效的方法還是抓住文創消費主力軍的心,尤其是了解新一代年輕消費者的喜好和需求。成長于新一代網絡和社交環境下的沖浪er們,追求的是個性化、互動性以及文化深度并存的消費體驗,想要獲得的也是心理上的共鳴。
對于博物館文創來說,既要上承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要面向大眾進行生動翻譯,其開發過程必定不易,也鮮少可以“出道即巔峰”。不過,由近年來爆火的部分博物館文創案例來看,文化的厚度和創新的力度,決定了博物館文創能走多遠。各花入各眼,在沒有標準答案的文創花園里,我們還是希望看到更多文物穿上新衣服,從展柜里跳出來,活靈活現地走進千家萬戶,也讓文化創新的風一直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