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區四川北路1318號,盛邦國際大廈6樓,是邗江(上海)離岸創新中心的辦公地址;揚州市邗江區新盛街道京華城路18號,匯通大廈21樓,是邗江區在岸產業基地。兩個相距近三百公里的地理坐標,因為云鄰通信這家數字化企業緊密聯系在一起。
8月初的長三角地區,熱浪滾滾。云鄰通信董事長魏國林冒著酷暑奔忙在兩“點”之間,忙著辦理企業整體遷移相關事宜。經過2年離岸孵化,江蘇云鄰通信技術有限公司決定將上海母公司的高新技術板塊“帶土移植”到揚州。
緣分始于2022年7月。彼時,揚州市首家域外創新中心——邗江(上海)離岸創新中心在滬設立。作為第一批入駐的離岸孵化企業,上海云鄰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經過孵化后,果斷選擇在揚州注冊成立江蘇公司,去年開票銷售已超1000萬元。“揚州正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這與公司主營業務高度契合,此次將上海數字業務整體遷移過來,就是希望‘近水樓臺先得月’,抓住揚州發展數字經濟的機遇和紅利。”魏國林說。
域外創新中心,是揚州深化產業科創機制改革、推進科技招商的創新之舉。從2022年起,揚州市開始探索突破行政區劃、體制機制限制,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開放理念,在上海、深圳等科創資源富集地區建設域外創新中心,采用“人才創新—離岸孵化—在岸轉化”的特色“鐘擺模式”,有效破解因城市能級不高導致的創新資源承載力不足、創新要素吸引力不強等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在異地建一個科技孵化器,就近吸附當地的科創人才、科技成果等創新資源,經過磨合、孵化后再轉移到揚州進行產業化落地。”揚州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以前的科技招商,就是把科技型企業或項目直接招引到揚州,但很多項目因為擔心“水土不服”而心生遲疑。“離岸孵化,則將直接招募變為間接招引,在項目落戶前設置一個‘緩沖期’,就像談戀愛一樣,大家先在域外創新中心相處一段時間,覺得合適后再‘雙向奔赴’。”
效果立竿見影。以邗江(上海)離岸創新中心為例,該中心兩年內累計拜訪對接優質企業項目超180家,提供有效項目信息88個,推動在揚注冊企業近40家。
“科技招商看‘噸位’,更看‘含金量’‘含新量’。”邗江(上海)離岸創新中心運營方、揚州復泛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崔洪生介紹,為確保項目“選得準”,中心建立了嚴格的成長預期評估機制,精準搜尋與揚州產業、技術、人才、資金等需求匹配,且有潛力、成功指數高的項目進行初步孵化,較成熟后再引入揚州,從而實現“創新孵化在外地、產業化發展到當地”。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揚州市已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蘇州等地布局建設域外創新中心11家,主要圍繞“613”產業體系開展科技項目培育招引,累計提供有效項目信息超400個,吸引150家科技型企業入駐孵化,在揚注冊企業超120家。
隨著越來越多的縣(市、區)參與其中,域外創新中心的合作模式不斷刷新。去年,生態科技新城與市科教集團、上海產研院合作,分別在深圳和上海布局建設了2家域外創新中心,專業化的國企平臺和科研機構參與,讓科技招商和人才招引變得更加高效。本月,江都區在武漢建設的域外創新中心正緊鑼密鼓進行裝修。“武漢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總數達100多萬人,數量居世界第一。” 江都區委組織部副部長、科技局局長王祥介紹,該創新中心將采用市場化運營模式,擇優選擇以華中科技大學優秀人才為核心的運營團隊,希望借助華中科技大、武漢大學等名校資源,打造一批技術領先、人才聚集、產業優化的“獨角獸”項目,助力江都產業升級、科技創新。
建好,更要管好、用好。2023年,揚州市出臺《關于推進揚州域外創新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對縣(市、區)設立的域外創新中心的建設運營、人才引進、研發補貼、金融服務、績效考評等方面全方位給予扶持,對入駐域外創新中心項目的離岸研發、孵化、轉化給予全鏈條專項支持政策。今年3月,《揚州市產業科創促進條例》正式施行,再次明確:“鼓勵設立域外創新中心和域內創新飛地,創新孵化模式,拓展創新發展空間,集聚產業科創資源。”
“域外創新中心不僅是幾處設在外地寫字樓里的辦公室,更是招攬高層次人才的前哨站、吸引高科技項目的橋頭堡。”市科技局負責人表示,未來揚州市將探索更加靈活多樣的域外創新中心建設運營模式,通過“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專業運營、多元服務”,著力打造集基礎服務、研發服務、投融資服務、人力資源服務、交流共享服務于一體的域外創新生態,為揚州離岸培育更高端、更優質的科創企業。(記者 鄒平 楊寶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