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在全省率先探索水權交易新模式
這個“鍵對鍵”,勝過“面對面”
近日,張家港市在全省范圍內率先設立縣域“用水指標集中池”,這一創新舉措入選江蘇省改革試點經驗復制推廣清單。為此,記者8月6日赴張家港采訪,見證了水權買賣雙方在市水務局會議室第一次見面。
水權交易不是一個新詞,自江蘇推進用水權改革以來,水權交易在全省“遍地開花”,為經濟發展澎湃出強大“水動力”。但是張家港的買賣雙方,原本互不相識,為何能成功實現水權交易?原來,與傳統一對一的水權交易模式不同,張家港市建了個“集中池”,賣方向池子里“蓄水”,買方從池子里“取水”,推動用水指標順利完成交易。
張家港市先后印發《張家港市用水指標集中池指導意見(試行)》《張家港市用水指標交易實施細則》等政策文件,明確全市新增項目堅持用水指標有償申購原則,統籌建設“用水指標集中池”,采用用水指標“集中收儲+分散配置”的交易模式,實現“調蓄”功能。
用水指標集中池機制建立以來,張家港市結合用水主體取水許可證延續審核等工作,科學開展用水績效評估,鼓勵用水戶積極出讓通過節水技改措施節約的用水指標,統一收儲至集中池進行管理使用。
“近年來,華昌化工持續開展節水技改工作,先后實施了氣化污水處理及配套中水回用、氣化濃水分鹽、循環水旁濾反沖洗水及凈水站排泥水回收、全廠清下水減排改造等節水技改項目,年綜合節水量達到484萬立方米。”作為“賣方”的江蘇華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水資源管理科科長張彬說,“市水務部門向我們宣傳了用水指標集中池有關規定后,企業主動將節約出來的100萬立方米用水指標出售給集中池,獲得100萬元資金收益。”
“買方”江蘇華炎炳麟科技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周國華表示,2023年,公司一個綠色循環產業鏈延伸項目落地張家港。項目利用報廢汽車拆解件氣化工藝生產蒸汽,經測算,用水需求量較大,每年需取水104萬立方米。“知道要買用水指標,但短時間內也不知道誰有這么多指標,找誰買?去哪里買?在市水務部門的引導下,我們通過集中池順利取得104萬立方米用水指標。”
“按照此前慣例做法,開展取用水權交易需要供需雙方自行尋找交易對象,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空間上、時間上以及供給量與需求量匹配難的現實問題,導致真正落地的水權交易量較少。”張家港市水務局副局長何繼軍直言,雖然不少企業通過節水技改節約出部分可轉讓的取用水指標,但由于與潛在新增取水單位在用水規模、用水時間等需求方面難以同步,順利達成水權交易難度較大。供需雙方難匹配,成為推動用水權交易的重要制約因素。集中池模式有效破解了常規取水權交易供需雙方水量、時間難以匹配的問題。
再生水申購價格0元/立方米、地表水1元/立方米、地下水2元/立方米……記者注意到,張家港將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納入用水指標集中池,并制定不同的收儲及申購價格。
張家港是首批入圍國家典型地區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的城市,也是全省唯一全市域、多領域探索再生水配置利用的縣級城市。該市圍繞地處長江大保護和太湖協同治理區域的區位特點,打造豐水地區再生水利用配置新樣板——通過價格杠桿機制,形成再生水與地表水、地下水指標申購價格上的梯級差價,突出再生水的價格競爭優勢,引導用水主體從用水成本角度自愿使用再生水,實現全市水資源優化配置,從而解決全市常規水源用水總量指標不足的問題。
從“點對點”到“點—集中池—點”交易模式的創新,是張家港深化用水權改革的重要舉措。買賣雙方不用聯系、不需要見面就能“各取所需”,體現了張家港“用水指標集中池”“集中收儲+分散供給”模式的優勢,展現出靈活的資源調配能力與市場活力。去年以來,集中池已累計收儲各類用水指標524萬立方米,向有需求用水戶有償供應用水指標113萬立方米。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部署,明確要“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管理制度體系”。推進用水權市場化交易正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下一步,張家港將把節水放在優先位置,將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深化改革,推動建設與可用水量相匹配的經濟社會發展布局、結構和規模,以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率利用推動張家港產業結構升級增效和高質量發展。
“水利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用水權改革的指導意見》指明了當前用水權存在的問題,也為我市推進水權改革指明了方向。”何繼軍表示,張家港將繼續完善水權交易制度,一方面是完善市場化運行機制,加快用水指標交易平臺建設,市發改、水務等部門協同探索建立完善指標交易市場化運行機制,制定相對靈活的指標交易價格標準,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另一方面是活躍水權交易市場,加強用水指標集中池政策宣貫和解讀,挖掘符合用水指標收儲的意向單位,規范開展可收儲用水指標合規性認定,適時探索將公共供水(自來水)用水戶納入用水指標集中池管理,豐富集中池管理對象,活躍縣域水權交易,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為水權交易改革探索更多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做法。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洪葉 吳瓊